1.小苗移栽
在2叶期开始移栽,大约在播种后8-12天。如果大苗移栽,如10叶期移栽,头2个分蘖易损伤,75%的潜在分蘖会损失,植株的分蘖不会超过16个。移栽时应小心,要尽早进行,在马达加斯加试验表明,SRI栽培宜在8-12天秧龄移植产量比较高(表1)。拔秧后应在15-30分钟内移栽。秧苗的小根在土壤中应平展,这有利于根尖向下生长,在分蘖生长前,植株有时间适应新的环境。
2.稀植、单本移栽
农民通常认为每m2种植50株甚至100株的密植可提高水稻产量,然而稀植可增加更多的根系,更多的分蘖,提高籽粒充实度。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中,采用25cm*25cm到50cm*50cm的密度,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生产条件都能达到较高产量,产量差异比较小,两者只差1.6%。这样还可以节约大量的种子,移栽1hm2稻田仅需5-8kg种子。而在马达加斯加的传统稻作中,一般每hm2用种子100kg是常见的。SRI栽培每穗粒数可达150-200粒,因而比对照增产90.1%。按传统栽培方式水稻每丛栽种2-3本,根系之间竞争会相当激烈,且限制分蘖发生。在传统栽培情况下,密植被认为是抑制分蘖过多生长最主要的因子。为了增强水稻植株根系和分蘖的发展,使植株间竞争达到最低,采用单本移栽能获得良好的结果。
3.稻田干湿交替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以最小量灌溉达到改善土壤环境和土壤结构的效果,使根区有更多的氧气,增强土壤的活力。随着土壤干燥,空气代替水分,当下雨和灌溉时,空气向下扩展。稻田干湿交替这种阶段性水分胁迫和氧气的供应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当分蘖开始时,营养生长量小,植株只需少量的水分;当根系建成时,表土干旱3-4天,即使地间有些裂缝出现,也不会引起伤害。在生长期间,如果雨量不足,只需在有利时间进行适量灌溉,如夜间。这样灌溉的用水量可以减少50%,又能达到增产的效果,产量达到5.75t/hm2,比对照增产32.5%。SRI在粘土类型的稻田中应用增产效果更好,产量要比沙土中应用增加81.5%。
4.使用有机肥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发展时用化肥,90年代初化肥价格暴涨后,开始用有机肥作试验。发现用有机肥的比用化肥的水稻产量高,在马达斯加北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使用化肥的产量仅6.2t/hm2,而用有机肥的产量在10.2t/hm2。在土壤肥力低的情况下,如PH为4.2-4.6,阳离子交换量低,有效P为(3-4)*10-6的土壤上,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技术也取得高产。有机肥的使用效果要比N、P、K化肥配合使用效果好,可增产22.5%。
5.中耕除草宜早而多
稻田,中耕除草在移栽后1个月1次。除草的同时,把氧气带入土壤,除草带入的氧气比除草本身更重要。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简化的机械除草机已得到应用。1997-1998年间,在马达加斯加的水稻强化栽培体系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除草(对照)产量为6.0t/hm2,除草1-2次产量7.0-75t/hm2,除草3次产量为9.0t/hm2,除草4次产量达11t/hm2,以除草4次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