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防治时间,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1-05-17 15:47

今年,由于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稻瘟病普遍发生,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40-50%。在水稻生长前期叶瘟如果发生严重稻株在孕穗前枯死,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谢,不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在水稻抽穗期,如果节稻瘟和颈瘟严重发生则招致大量的白穗和半白穗,损失很大。

一、发病原因

1、稻瘟病是由真菌的梨孢菌引起的,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稻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有病稻谷和稻草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稻草上的分生孢子主要由风传遍到禾苗上,侵染危害稻株。在适宜的条件下,禾苗上病斑又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再侵染,不断危害。

2、氮肥施用过多过迟,引起稻株疯长,叶质柔软披垂,易受病菌侵害;在氮肥过量清况下,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砂质土壤易发病;肥田过度干旱后遇降雨或灌水,易诱发稻瘟流行;施用无机肥较施用有机肥发病重;长期深灌的稻田和冷浸田、漏水田易诱发稻瘟。

3、水深的田块和一直未排干过的田块稻瘟病发生重,洼地比岗地重。连续降雨使稻田水层过深,农户不舍得放水,致使水稻一直在深水中生长。长期大水淹灌,稻苗细弱、徒长,根系发育不好,造成贪青晚熟,易得病。

4、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达6-10小时的情况下,稻瘟病就易发生。如果旬平均温度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稻瘟病就易流行。多雨、多雾、多露、少光照天气易发生稻瘟病。

二、发病症状

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及稻株的各部分都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1、苗瘟:苗瘟在三叶期前发病,主要是由种子带菌所引起的。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病株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湿度大时,颈部可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2、叶瘟: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

3、节稻瘟:多在抽穗后发生,最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逐渐围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部易横向折断。发病早的可影响结实或形成白穗。有时病斑仅在节的一侧发生,干缩后照成茎秆弯曲。

4、穗颈瘟:在穗颈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而重,稻穗抽出后便成白穗,发病晚的瘪谷增多,穗部枝梗、穗轴受害后也变褐色或灰白色,其上的小穗不实。

5、谷粒瘟:发病早的颖壳全部变成灰白色,形成瘪谷。发病晚的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受害时可使米粒变黑。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以及合理搭配品种,淘汰多年插植的传统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干干湿湿的栽培管理方法可使稻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增强,抑制病菌的繁殖与侵染,从而使病害不发生或少发生。

3、合理施用肥料

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适当施用草木灰等含硅酸肥料。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肥。冷浸田注意增施磷肥。

4、药剂防治

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注意施药保护易感品种和易感稻田,及时防治叶稻瘟,预防穗颈瘟。叶稻瘟发生时及时喷药控制,以后视病情发展和天气变化,隔6-7天喷药一次,发病初期喷洒45%代森铵50-60克/亩或用25%施用净80克/亩。上述药剂也可添加40mg/kg春雷霉素或加展着剂效果更好。预防穗颈瘟应在水稻裂胎70%至抽穗5%时第一次施药,齐穗期施第二次药。一般亩用20%三环唑100克或30%稻瘟灵(富士一号)100毫升对水40-50公斤喷雾,两种药剂可交替施用。或用灭稻瘟一号,每公顷每次用药1.5公斤,500倍液进行喷雾。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