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栽后大田管理
移栽后水稻返青分蘖期的田间管理,是促进个体健壮生育,构造高产群体结构的关键时期,大田管理必须注意:
1、水浆调理、移栽时田间要保持一定的水层,一般水深约6—7厘米,有利于早发新根,加速返青。早稻秧苗返青后,采取浅灌,一般水深3—4厘米,间或露泥,为早分蘖创造有利条件。
2、科学施肥早分蘖、多分蘖是构筑丰产苗架的关键;每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施后5—7天如发现禾苗生长不平衡,则对弱苗酌情补施,促进平衡生长。
3、中耕除草,稻田中耕,不仅能除草,还能补充土壤空气,加速肥料分解,促进禾苗分蘖。目前,稻田采用化学除草渐为普遍,通常在插后3—7天施药。
4、防止僵苗,僵苗有多种类型,主要是未腐熟有机肥施用过量所致,采取施石灰、石膏方法可以缓解;另外是冷害型,造成僵苗不发。防止方法,一是于寒潮期间灌深水以保温;缺素型如缺磷、缺钾、缺锌,方法是补施所缺肥素。
二、是拔节孕穗期的田间管理拔节孕穗期是禾苗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为:
1、适时适度晒田
一般是根据禾苗生育进度和苗数而定,以幼穗分化初期晒田为宜,或大田苗数达到预定数量开始晒田,做到“时到不等苗,苗够不等时”。晒田程度,常规稻要求晒到田边开小坼,田中稍硬皮;如禾苗长势旺,泥脚深,施肥多的田应适当重晒。杂交稻一般实行轻晒或露田,不宜重晒。
2、间隙灌溉,晒田结束后,禾苗将进入孕穗阶段。此时气温高,叶面积大,水分蒸腾多,生态需水和生理需水量大,是水稻一生中对水分最为敏感的时期。这一阶段,稻田需有水层,要严防脱水受旱。但长时间处于淹水状态又会引起土壤氧气不足,对根的生长不利。因此在水源条件便利的地方,可采用灌水与落水相间的间隙灌溉法。
3、巧施穗肥,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两个吸肥高峰之一(另一个是分蘖期),必须满足养分供给。要视前期施肥情况和晒田复水后禾苗生长情况,酌情补给。
三、抽穗结实期的田间管理
1、干干湿湿灌溉
水稻灌浆结实阶段,气温高,禾苗蒸腾失水快,如田间土壤水分不足,往往造成籽粒灌浆时间缩短,秕粒增多和千粒重下降。但又不能长时间保持水层,以免降低土壤含氧量和根系活力。因而这一时期的水分管理采取干湿交替为好。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白天灌水,夜间排露办法调节田间温湿条件,有利增加实粒,提高粒重。
2、补肥壮籽
每亩用“谷粒饱”一小包(50克装),兑水50千克,于抽穗期作叶面喷施。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