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溃疡病春季防控关键技术

2021-06-28 06:29

溃疡病是低温性病害,春季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季节。做好冬季清园和防冻,春季合理适时用药,加强肥水管理,合理负载,防止树势衰弱,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树体本身抗性是预防猕猴桃溃疡病的关键性措施。

一、猕猴桃溃疡病春季发病症状

(一)枝蔓:染病后,有白色小粒状菌露渗出,春季渗出物数量增多,黏性增强,早期呈鼻涕状,遇空气颜色转为赤褐色,分泌物渗出处的树皮为黑色。剥开树皮,可见到褐色坏死的导管组织及邻近的变色区,皮层被侵染后导致皱缩干枯;病斑在后期常形成1-2毫米宽的纵向线状龟裂,周周围渐形成愈伤组织。严重发病时主蔓死亡,不发芽或新稍停长萎蔫,近干基处抽出大量徒长枝。

(二)新梢:发病后易变黑枯死,与蔓枯病症状相似。

(三)花蕾:染病后,易变褐枯死。花器受害,花瓣变褐呈水渍状,花萼一般不受侵染,或仅形成坏死小斑点。

(四)叶片:染病后,新叶正面散生2-3mm浅绿色不规则或多角形小斑点,后期变为暗褐色斑块,在阳光下叶背面通常可见病斑周围有2-5mm明显黄色晕圈,有时也没有晕圈。

二、主要发病部位

花、叶片、枝干均可发病,根系和果实暂未见溃疡病症状的报道。经连续多年在冬春季对田间感病植株的调查结果显示:剪锯口和伤口(虫伤、机械伤)是溃疡病发病的主要部位,占发生总量的70%以上,芽眼、叶痕等占发生总量的25%以上,果柄、枝干分叉处仅占5%左右。溃疡病菌的主要侵入途径为伤口(剪口、锯口等机械损伤和冻害、日灼等伤害)、皮孔和气孔等。

三、主要传播途径

(一)田间操作:嫁接、抹芽、授粉、施肥、灌水等。

(二)各类昆虫:叶蝉、飞蚜、椿象、金龟子等。

四、综合防控技术要点

(一)对于冬季清园不彻底的,要再次进行一次彻底清园工作,对树上的溃疡病斑和溃疡病枝应及时处理,清扫病叶病果,将所有病残体带出果园处理。

(二)快:发现快、处理快。

2-3天一次巡查,进园前要有准备(枝剪、锯子、杀菌剂、乙炔喷灯、塑料口袋等)。

发病严重的园区,普查后当天必须做好1次全园防控。

(三)准:找准部位剪(锯)、选准药剂防、找准时机用。

1.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处理:在发病部位以下20公分左右健康处剪、锯掉枝干。

2.药剂。伤口保护药剂:代森铵、可杀得三千+勃生肥。普防药剂:退菌特、代森铵、氢氧化铜、硫酸链霉素、中生菌素、叶枯唑、噻霉酮、春雷霉素。杀虫药剂:阿维毒死蜱、功夫菊酯、噻虫嗪、70%吡虫啉、甲维盐。物理防控--高发期杀灭有翅害虫、控制传播途径是关键。

3.时间。春季:每亩挂黄板、蓝板各15张,诱杀叶蝉和飞蚜。早夏:每20亩挂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1盏,每晚开灯,诱杀蛾类(蠹蛾、斜纹夜蛾等)和象甲。

五、当前管理措施

(一)及时补苗:冻害严重的幼龄园,应在春季萌芽前进行适时补苗。

(二)保障肥水:春季萌芽前每株灌0.1%-0.3%高氮型水溶肥液20kg以上,以后每间隔10天再灌2-3次。

(三)及早控产:现蕾后根据植株受冻程度及时疏除部分花蕾,节约养分。

(四)涵养根系:受冻严重植株春季萌芽时要选留1-2个基部萌芽,培养成备用枝蔓,以促进根系生长。如果是嫁接口以上由主干萌发的枝条,不摘心,将其培养成主蔓预备枝或第二年结果母蔓;如果是嫁接口以下萌发的实生枝条,待其长至60cm时进行摘心,促发二次枝,在8月底时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剪除。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