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机的使用与维护

2018-06-17 04:29

用水稻插秧机代替人工栽插水稻,是水稻种植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正确选择和使用插秧机对农民至关重要。水稻机插秧技术是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后,提高水稻劳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为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插秧作业条件

所用秧盘尺寸规格为28×58,用土量约3.5kg,规格化育秧播种量一般为740~924g/m²芽种,秧、田比达1:80~1:100。秧龄一般为13~18天,秧苗高100~250mm,为带土中小苗移栽。机插秧的田块不宜用铧式犁耕翻,一般采用旋耕机浅旋耕,耕深80~120mm,田块要求精细平整,软硬适度,以保证插秧时泥脚深度在100~150mm范围内。一般粘性土壤整地后应沉淀2~3天、壤土沉淀1~2天、砂性土壤沉淀1天为宜。

插秧机作业性能指标

1.插秧深度及插深一致性:插秧深度在0~10mm,PF455S型插秧机依靠液压仿行系统获得插深一致性。

2.漏插:插穴内无苗,漏差率≤5%。

3.勾秧:茎基部有90°以上弯曲,勾秧率≤4%。

4.伤秧:茎基部有折伤、刺伤和切断现象,伤秧率≤4%。

5.漂秧:插后漂浮在水(泥)面,漂秧率≤5%。

6.全漂:整秧漂秧,全漂率≤4%。

7.插倒:小秧块倒于田中,秧苗叶梢部与泥面接触,插倒率≤4%。

8.均匀度:各穴秧苗株数与平均株数的接近程度,均匀度合格率≥85%。

正确使用方法

1.应季插秧前,对插秧机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按使用说明书加油。

2.使用前,检查机子各部位技术状态,调整不正常之处,并在转动部位和相对运动配合部位加注机油。

3.操作过程中,注意机子技术状态,阻力大或插秧质量下降时,停机检查调整。每工作4~6小时,按要求加注机油。

4.每天作业结束后,擦洗机子,检查各部件有无损坏或螺丝松脱,并注好机油。

5.陆地行走时,避免碰撞,防止分离针、秧门等部件损坏或变形。

6.应季作业完毕后,洗净擦干,涂油防锈,存放于室内干燥处,不在机子上存放杂物。

插秧机的操作要点

1.通过调节手柄满足农艺要求:纵向取秧调节手柄(8~17mm)调整切取秧块长度,一般为11mm;横向取秧次数调节手柄有20、24、26三个挡位,调节切取秧块横向长度;株距调节手柄有70、80、90三个挡位(现增加到9种株距);插秧深度调节手柄可调节四个挡位。

2.操作有主离合器、插植离合器、液压控制、左右转向离合器五个控制手柄,通过拉线控制。其中插植离合器手柄具备定位离合器功能;液压控制手柄控制液压泵阀臂的升降。

3.首次装秧或空苗箱补给秧苗时,务必将苗箱移到最左或最右侧,否则会造成秧门堵塞。放置秧苗时避免翘出、拱起。作业时随时查看秧苗情况,补给秧苗时注意对齐剩余苗与补给苗。

插秧机常见故障及排除

1.插秧过程中,秧爪遇到硬块或秧针变形,导致插植臂阻力增大,离合器牙嵌滑牙,发出咔咔声。应立即断开动力,排除故障,调整变形部位。

2.出现连续漏插时,可能原因是加苗不规范、取苗口有杂物、秧针变形、播种不均匀或秧块缺水。应及时处理。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机手在插秧期前应经过全面技术培训,了解插秧机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掌握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2.启动发动机时,主离合器和栽植离合器手柄放到分离位置;摇动启动手柄时向内侧推紧,防止碰伤。

3.调整取秧量时停机熄火,做其它调整、清理秧门或分离针时切断主离合器。

4.插秧作业时船板保持清洁,防止秧盘或杂物缠绕传动轴或万向节;机手不得用脚清理行走地轮与行走传动箱间的杂草和泥土。

5.经常检查和紧固秧箱支背各部螺栓,防止螺母脱落造成上滑道损坏。

6.机手装秧或整理秧苗时,手远离秧门,防止被分离针刺伤。

7.过田埂时注意秧门不被碰撞,过水渠时慢速通过。

8.插秧作业中发生陷车时,不抬传动总成两端的弯管和链轮箱,应抬起船板或在行走地轮叶片间加木杠,使插秧机自行爬出。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