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与人工打药机的较量到底谁赢了?

2018-08-28 16:48

每到苹果花开,山西吉县东城乡上社提村67岁的果农刘新柱都会背着20斤药液的喷雾器在12亩苹果园里忙碌近4个小时,一年四回从不间断。今年,他的儿子刘军宏找来了植保无人机,希望改变父亲的传统作业方式。经过一番比试,无人机取得了显著成效。

刘新柱经过详细计算发现,无人机一次作业费仅40元,而人工作业每亩地需要药钱40元,另加雇人费30元。每亩地省30元,一年施水肥药5次,10亩地就能省下1500元。此外,无人机1分钟可以喷洒1亩地,而人工需要近半个小时,省时省力。

人工喷药不仅是苦力活,还有安全隐患。喷药时,农药喷雾距离人不到1米远,时间长了极容易中毒。面对无人机这一高科技,刘新柱起初也有顾虑:作业速度快、时间短,作业效果能否保证?

植保队用试验消除了他的顾虑。无人机作业前,植保队将水敏纸放在了果树枝干上,作业后通过使用大疆雾滴分析仪来扫描水敏纸,得出了肥料和药物喷洒在叶面上的密度、浓度数据,检验了喷洒面积和作业效果。结果显示,采用无人机喷雾实现了人药分离,使作业人员避免了暴露于农药的危险,提高了安全性。可以节约50%的农药用量和90%的用水量,这将很大程度降低成本,实现农业增效。

站在果园外,看着无人机在果树上空喷药作业,刘新柱头一回没有闻到刺鼻的农药味。植保队的CEO李耀介绍说:"无人机作业污染低。空中作业产生向下的气流,有助于增加雾化作用后的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将水肥药更多地喷洒在叶面上,更少落到地面上,减少了地表的农药残留物。”

除了作业方式的改变,植保队还采取了包工包料的服务方式。通过聘请专业的药剂师来培训植保手进行药物使用和配比,提升药物使用率,从而减少使用量。这样的想法来自于一组数据:农户喷药往往是一罐药配比800斤水,作业面积为15亩左右,一半洒在了树上,一半留在了地上。而无人机作业1亩地只要4斤水,节水节药就是节成本。

这样的想法也来自于一个现实:农民往往依据经验选择肥和药,并在施用前一段时间早早备好,这样既不会满足作物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需要,也不会提高肥料和农药的效果,最终陷入了农药越用越多的恶性循环。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