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导意见针对黄淮海和东北地区大豆机械化生产制定,可供西北大豆产区参考。提倡标准化生产,确保品种类型、农艺措施、耕作模式、作业工艺、机具选型配套等相互适应、科学规范,并与相关作业环节及前后茬作物匹配。随着窄行密植技术及其衍生的大垄密、小垄密和平作窄行密植技术的推广,大豆种植机械化技术日臻成熟。各地应根据本指导意见,研究组装和完善本区域的大豆高效、优质、安全的机械化生产技术。
一、播前准备
(一)品种选择及其处理
1.品种选择。按当地生态类型及市场需求,选择通过审定的耐密、秆强、抗倒、丰产性突出的主导品种。
2.种子精选。应用清选机精选种子,要求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95%,水分≤13.5%,粒型均匀一致。
3.种子处理。应用包衣机将精选后的种子和种衣剂拌种包衣。防治大豆根腐病可用种子量0.5%的50%多福合剂或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虫害严重的地块要选用既含杀菌剂又含杀虫剂的包衣种子;未经包衣的种子,需用35%甲基硫环磷乳油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
(二)整地与轮作
1.轮作。尽可能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做到不重茬、不迎茬。
2.整地。大豆是深根系作物,并有根瘤菌共生。要求耕层有机质丰富,活土层深厚,土壤容重较低及保水保肥性能良好。
(1)保护性耕作。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应进行秸秆匀撒处理或地表平整,保证播种质量。提倡以间隔深松为特征的深松耕法,构造“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
(2)东北地区。对上茬作物根茬较硬,提倡采取以深松为主的松旋翻耙,深浅交替整地方法。
(3)黄淮海地区。前茬一般为冬小麦,具备较好的整地基础。
二、播种
(一)适期播种东北地区要抓住地温早春回升的有利时机,耕层地温稳定通过5摄氏度时,利用早春“返浆水”抢墒播种。黄淮海地域要抓住麦收后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抢墒早播。
(二)种植密度播种密度依据品种、水肥条件、气候因素和种植方式等来确定。
(三)播种质量建议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一次完成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环节。
(四)播种机具选用根据当地农机装备市场实际情况和农艺技术要求,选用带有施肥、精量播种、覆土镇压等装置和种肥检测系统的多功能精少量播种机具,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镇压等复式作业。
三、田间管理
(一)施肥残茬全部还田,基肥、种肥和微肥接力施肥,防止大豆后期脱肥,种肥增氮、保磷、补钾三要素合理配比。
(二)中耕除草采用机械、化学综合灭草原则,以播前土壤处理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为主,苗后处理为辅。
(三)病虫害防治采用种子包衣方法防治根腐病、胞囊线虫病和根蛆等地下病虫害。
(四)化学调控高肥地块大豆窄行密植由于群体大,大豆植株生长旺盛,要在初花期选用多效唑、三碘苯甲酸等化控剂进行调控。
(五)排灌根据气候与土壤墒情,播前抗涝、抗旱应结合整地进行,确保播种和出苗质量。
四、收获大豆机械化收获的时间要求严格,适宜收获期因收获方法不同而异。用联合收割机直接收割方式的最佳时期在完熟初期,此时大豆叶片全部脱落,植株呈现原有品种色泽,籽粒含水量降为18%以下;分段收获方式的最佳收获期为黄熟期,此时叶片脱落70%—80%,籽粒开始变黄,少部分豆荚变成原色,个别仍呈现青绿色。
五、注意事项
1.驾驶、操作人员应取得农机监理部门颁发的驾驶证,加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驾驶操作前必须检查保证机具、设备技术状态的完好性,保证安全信号、旋转部件、防护装置和安全警示标志齐全,定期、规范实施维护保养。
3.机具作业后要妥善处理残留药液、肥料,彻底清洗容器,防止污染环境。
4.驾驶操作前必须认真阅读随机附带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