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发展
1.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将行动成效纳入粮食生产省级考核。加大技术示范和支持,推动双季稻区、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机械化发展。组织专家分区域推进现场活动,示范新技术新装备。开展区域机械化评价,加快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配套,推出100个示范县和一批示范市。支持广西等地探索甘蔗生产机械化样板,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
2.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聚焦短板,开展技术融合研讨。建立指导联系点,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发掘地方实践,发布区域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组织专家组发布技术指南,引导品种选择、农艺优化、农机研制与应用的协同推进。适时调整专家指导组成。
积极推进全面机械化发展
3.启动相关产业机械化顶层设计:编制畜牧养殖业、设施农业装备发展规划,召开现场会和座谈会,研究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向畜牧业、渔业、初加工业及设施农业延伸。
4.组织特色机具和技术示范交流:开展畜禽健康养殖、环境调控等技术示范,推动畜禽养殖工艺升级。调查发布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需求,推广果菜茶种植采收、秸秆还田离田等机械化技术。
5.推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总结推广重庆经验,推进农田改造,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引导将机具库棚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大力推进政策科技支撑
6.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强化监管与服务,严格执行规定,加强高风险补贴机具跟踪评估,完善防范措施。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补贴办理便利性。深化新产品补贴试点,推动大马力、高性能和特色、复式农机新装备鉴定及补贴支持。加大畜禽粪污处理、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补贴力度,推进国内外农机补贴一视同仁。编印宣传挂图,推动补贴信息公开,接受监督。
7.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推动国家重大专项立项,指导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推广应用信息平台,构建技术创新模式,加快成果转化。发布主推技术,发挥专家技术支撑作用,推动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推进“互联网+农机化技术推广”建设,开展新技术验证,创新推广方式。
创新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8.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活动: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举办培训和示范活动。强化跨区作业管理和信息引导,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加大深松整地技术指导和宣传推广,提升物联网监测水平,完成深松深翻整地1.4亿亩以上。
9.促进农机服务提档升级:推进服务创新,引导新模式发展。推出一批典型范例,赠送杂志开展经验交流。加强指导联系大学生从业农机合作社,培育新生力量。开展合作社带头人轮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和竞赛。开展维修技能师资培训课件评选。
10. 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开展融合发展研究,推进平台互联互通,构建大数据平台。开展精准农业应用示范,推动自动驾驶、远程监测应用,建设数据服务系统,开展智能装备技术演示交流。完善“农机直通车”平台,引导开发合作社管理app,促进大数据共享互通。推进部属事业单位建设项目,做好信息系统项目申报立项。
深入推进农机化管理“放管服”改革
11. 确保农机鉴定改革落实:贯彻落实新办法,制定配套制度,举办培训班,推动改革落地。指导机构制修订鉴定大纲,优化程序,提高效能。做好专项鉴定,畅通新产品鉴定渠道。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农机鉴定服务”。开展产品质量调查,指导投诉监督,做好标准建设。
12. 确保农机安全监管改革落实:指导修订管理制度,创新考试和检验机制,推进送考下乡。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出台事故处理和工作规范。推进综合执法和行政审批改革,科学界定职责,履行监管责任。开展专项整治,排查隐患。制定工作要点,开展知识竞赛和宣传活动,创建示范县和岗位标兵。
13. 确保维修和驾驶培训改革落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加强维修行业事中事后监管,修订相关条款和规定。推进驾驶培训制度改革,修订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报废更新实施办法,落实季报制度,召开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