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机械收获中的制约因素与改进措施

2019-04-11 15:26

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低山丘陵地带,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55万亩,旱田95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年产量近13亿斤,是吉林省主要玉米产粮县之一。2008年,梅河口市率先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试验项目,目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面积达44万亩。水稻机械化的发展也带动了旱田机械化水平的提升,2013年全市玉米收获机仅10余台,2014年增至280多台,到2015年末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630余台。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青壮年农民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短缺且老龄化严重,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目前,玉米在耕整地、播种、植保、脱粒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收获环节仍以人工为主,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在于解决玉米机械收获问题。近年来,玉米收获机械逐步进入农户家庭,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尚未快速全面推广。

1 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机械技术问题

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起步较晚,技术不够成熟,虽然经过多年试验与改进,但在机械整体结构、价格、收获质量、安全可靠性等方面仍有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农民需求。部分机具设计不合理,如轴承无注油孔、拆卸不便、扳手操作空间小、安全防护不完善等,影响使用效果。此外,部分总成或部件为外协配套,质量难以保证。

1.2 技术服务问题

玉米收获机种类繁多,售后服务主要依赖农机商店,三包服务人员难以满足作业高峰期需求,导致机械故障无法及时修复,影响农民使用体验。此外,配件供应不足,非通用件更换困难,进一步降低了农民购机积极性。

1.3 农艺要求问题

现有玉米收获机主要针对常规种植模式设计,难以适应密植、大垄双行、高光效等新型种植模式,导致割台堵塞、动力不足甚至部件损坏。此外,针对粉质型玉米、倒伏玉米、特殊用途玉米(如医用胶囊、制糖用玉米)及速冻青玉米等,收获效果较差。

1.4 操作人员及其他问题

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足、操作不规范是影响收获效果的重要因素。部分农民对技术培训不重视,忽视机械保养与故障排查,导致人为损坏甚至安全事故。此外,地块坡度、面积、机具价格等因素也制约了玉米收获机的普及。

2 玉米机械收获的改进措施

2.1 技术创新与改进

加快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研发,结合市场需求和农民反馈,不断优化机械性能,提高质量,开发实用、可靠、高效的机具,满足多样化种植模式需求。

2.2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机械操作、保养与维修技能,减少人为故障。同时,确保配件供应充足,提供及时、高效的三包服务,提升农民使用体验。

2.3 强化技术培训

通过宣传和强制培训,确保所有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掌握机械性能、操作规范及安全知识,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2.4 农机与农艺结合

推广常规种植模式以适应现有机械,同时研发适应新型种植模式的专用收获机。加快土地流转,扩大作业面积,为机械化收获创造条件。

3 玉米机械收获的前景与展望

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玉米收获机将在现代化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民对机械化技术的认识不断提升,土地流转加快,作业面积扩大,购机需求日益增长。同时,生产厂家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质量逐步完善,为玉米机械收获的普及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