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在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最原始的机床是木制的,利用树枝的弹性使工件由绳索带动旋转,手拿贝壳或石片等作为刀具切削工件。公元13世纪后半期,出现了装有绳索擒纵机构的原始钟和天平式钟,曲柄连杆机构原理已经用于机械,加工机械方面出现了手动车床。15世纪由于钟表制造的发展,推动了机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钟表匠用的螺纹车床和齿轮加工机床。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又推动了机床的进一步发展。英国人威尔金森发明了较精密的炮筒镗床,第二年,他在这个基础上又用炮筒镗床镗出了气缸,满足了瓦特蒸汽机的要求。为了镗制出更大的气缸,他于1776年制造了一台水轮驱动的气缸镗床,促进了蒸汽机的发展。从此,机床开始用蒸汽机通过轴驱动。
到了20世纪初,人们为了能够加工出精度更高的工件、夹具和螺纹加工工具,先后制造出了坐标镗床和螺纹磨床。同时又为了能够适应汽车和轴承等工业大量生产的需要,又研制出各种自动机床、仿形机床、组合机床和自动生产线。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工业生产也逐渐发展起来,机床工业也随之开始建立起来。由于自身机制的不适应性,经济实力过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极大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尽快改变我国制造业的落后状况,我国在艰难地发展民族机床制造业的同时,积极地引进了世界先进技术与设备,一方面与世界先进机床制造厂合作,不断生产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类机床;另一方面直接购进了大量的各类机床,这一切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科学技术飞速提高,投资环境也得到了不断改善,市场潜力巨大,这就使世界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中国开始逐步地成为了全球制造中心。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重要市场和出口的主力军。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不能很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致使我国众多机床厂陷入困境。借鉴国外的经验,明确我国的发展方向,迅速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是我国机床制造业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中国制造业在未来的几年里甚至在更长的一段时期里,在航空、船舶、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都将进行结构调整,这给机床制造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将对机床制造业生产出的产品在精度、效率、可靠性、节能环保等方面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