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深松和深施肥技术与机具的持续完善。实践证明,深松和深施肥技术在不同地区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然而,若方法运用不当,可能带来增产不增收甚至减产的负效应。因此,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掌握深松和深施肥方法至关重要。
1 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松的作业方法和机具有了较大发展,应用范围从一般农业扩展到蔬菜、药材、林业、果园、烟草等多个领域。过去主要强调间隔深松,深松深度一般不超过30cm,且没有深施化肥的具体方法。近年来出现了全面深松、超深松、分层深施肥和全面深施肥等新概念,并在增产和改良土壤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深松机具也从单项深松发展为联合作业方式。
国外化肥生产和施肥技术较为先进,化肥品种由单一成分发展为高浓、复合、长效多种固态和液态化肥。施肥方法从传统的基肥、种肥和追肥多次施用,改为基肥一次全量施用。我国施肥技术相对落后,施肥量大,利用率低,平均利用率仅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可达60%以上。研究表明,尿素施在地表或2~3cm浅层土壤中,利用率仅为31%,施深5cm为45%,施深10cm时为64%。
2 深松技术要点
2.1 深松方法
根据前作物茬口、种植作物和土质状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深松方法。麦茬或谷茬最好进行平翻或垄翻深松;玉米茬和高粱茬应先灭茬再深松或深松施肥起垄联合作业;大豆茬及土豆、甜菜茬等则可直接进行深松施肥起垄联合作业。中耕作物需进行间隔深松,平播作物则进行全面深松。地湿、草多时应进行单项深松作业,地表干净则可进行联合作业。低湿地、白浆土和粘质草甸土等低产土壤可进行超深松作业。
2.2 深松时期
应根据季节、作物长势和雨水情况灵活掌握深松时期。春季宜早不宜晚,以免跑墒。作物长高时不宜深松,以免伤根。降雨前深松可以接纳雨水。春旱严重或秋季降雨少时不宜进行深松。
2.3 深松深度
深松作业并不是越深越好,且不宜一次深松过深,应逐年加深耕层。要因地、因时、因作物确定耕深。黑土层厚的可深些,黑土层浅的要浅些;土壤含水量大时可深些,含水量小时可浅些;种植大豆、玉米、甜菜、烟草等作物可深些,高粱、谷子、小麦等作物可浅些。一般深松的耕深范围为18~30cm,不足18cm的松土耕作是浅松,超过30cm的是超深松。
2.4 其他
(1) 深松应尽量与增施农家肥、根茬(或秸秆)还田及深施化肥相结合,有利培肥地力。
(2) 深松应与整地结合联合作业,有利保墒。
(3) 深松应与翻、耙措施轮耕,隔两三年深松一次。
(4) 深松应与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及防除病虫害相结合。
3 深施肥技术要点
长期以来,由于对化肥农化性质、吸收、转移规律及作物需肥规律认识不足,施肥技术不科学,普遍存在施肥深度较浅的现象,易造成化肥挥发和随雨水径流损失。有些种肥混施,易出现烧种、伤苗、后期脱肥等问题。因此,应正确掌握施肥技术要点。
3.1 施肥深度
研究表明,氮肥氮元素在土壤中的移动半径在10cm以上,施肥深度过浅易造成养分挥发损失。因此,施肥深度最好在距地表10cm以下。分层深施肥效果更佳,第一层在种下4~6cm,第二层在种下8~12cm。低湿冷凉地区可浅些,干旱岗地应深些,施肥量小时可浅些,施肥量大时应深些。
3.2 肥料的分布
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肥料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总结为:穴施不如条施,条施不如带施,带施不如分层施,分层施不如全层施。试验表明,肥料与种子施于同一部位出苗率仅21.7%,距离2cm时出苗率39.3%,距离5cm时出苗率85.6%。因此,施肥时应在距离种子5cm以上为宜。
3.3 施肥量
各地区不同时期化肥使用量差别很大。20世纪80年代我省施肥量平均每亩10~30kg,近年来多达亩施肥50kg以上。从经济观点看,施肥量并非越多越好。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不同作物生育期所需营养成分,采用配方施肥和测土施肥技术,科学经济地施用化肥。
3.4 施肥方法和时期
作种肥春季施用时,应避免肥种同床同位,最好单独开沟测深施肥。施肥量不宜过大和过于集中,尿素作种肥一次施用量一般不超过每亩10kg。结合春整地深松起垄时,采用垄体内分层深施肥,可以加大施肥量。
作为追肥,结合中耕施用时,由于气温较高,化肥易挥发,追肥深度应大于10cm。作物行距偏差较大时,不宜进行机械深施肥作业,以免伤根伤苗。夏季发生旱涝灾害时,不宜进行追肥,以免造成化肥挥发和随雨水径流损失。
作为基肥,在秋季进行深施肥效果最好。垄作可进行深松、分层深施肥、起垄镇压联合作业;平作可进行全面深松、全面深施肥、整地联合作业。时间最好在封冻前15天内进行作业,随着气温降低和土壤冻结,水分渗透和化肥分解逐渐停止,养分损失机会少,并可实现一次全量深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