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的发病规律?

2021-01-27 22:49

玉米小斑病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风力和雨水的飞溅传播,在田间形成再次侵染。其发病轻重与品种、气候、菌源量、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抗病力弱的品种,生长期中露日多、露期长、露温高、田间闷热潮湿以及地势低洼、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适温度23-25℃,孢子在24℃时,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大,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病株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是由长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严重。玉米小斑病为中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一般夏玉米区发生较重,大流行的年份可造成产量的重大损失。玉米小斑病是气流传播,多次侵染的病害,而且越冬菌源又很广泛,单用一种措施防治效果很不理想。以利用抗病品种而言,因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而影响品种的抗病性。故应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技术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控制为害。现已知有两个生理小种。O小种分布最广,主要侵害叶片;T小种,对具有T型细胞质的玉米有专一的侵害能力,可以侵入花丝、籽粒、穗轴等,使果穗变成灰黑色造成严重减产。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在病株残体内外以菌丝或分生孢子越冬。在地面上能存活1~2年。病残体只要不腐均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所以,堆放在村舍的玉米秸垛、遗留在田间的病叶、苞叶、秸秆等,都是来年发病的初侵染源。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上。如田间湿度较大、叶面有游离水滴时,分生孢子4~8小时即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到叶表皮细胞内,3~4日即可形成病斑。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重复侵染,蔓延扩散,直到天气变冷、湿度降低,不利于病原菌为止。玉米小斑病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色孢科,长蠕孢属,子囊孢子长线形,彼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及分生每个细胞均长出芽管。小斑病菌除为害玉米外,还能侵害谷子等。但在不同寄主上的病菌存在生理专化现象,有不同的生理小种。营养菌丝,无隔,无假枝和匍匐枝,能在基物上或基物内迅速蔓延。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