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对应。晚稻收获后,灰飞虱成虫转入田边杂草和冬播大小麦危害与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为3月上中旬,一代成虫高峰在5月上中旬,迁入早稻秧田和本田传毒侵染;6月下旬至7月为二代成虫高峰期,迁入连晚秧田和单季晚稻本田传毒侵染;8~9月受高温影响,灰飞虱种群数量下降,相对传毒扩散减少;10~11月气温适宜,种群数量上升,随晚稻收获而迁入越冬场所活动。病害的季节性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特别是秧苗期带毒灰飞虱种群数量关系最密切。水稻植株明显矮缩,叶片浓绿僵直,叶背、叶鞘和茎秆出现蜡白色条状隆起,后转为黑褐色。病株分蘖增多,根系发育较差,发病早的不能抽穗,迟的虽能抽穗,但穗小、结实不良。该病毒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不能经种传播,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