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发病的条件包括病原体、适宜的气候和感病株。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时有利于发病。适宜温度下,病菌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最适宜于病菌孢子形成和侵入的气温是24~28℃,相对湿度在92%以上。这两个条件若同时存在,则有利于发病;若两者缺一,则不发病或发病缓慢。晚稻孕穗、抽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时,水稻生长嫩弱,抗病性减弱,往往造成穗颈瘟流行。
施肥不当,如施用氮肥过多,特别是使用过迟,常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稻瘟病的抵抗力也不同。一般在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末到始穗时最易发病。
播种时遇到连阴天或连雨天,容易感染稻瘟病。种植水稻过程中,氮肥施用过多,会造成水稻旺长、贪青,稻苗的抗病能力减弱,易患稻瘟病。稻田水长时间不排,不放水不排水,或在水稻抽穗期田间缺水,水分管理不当,造成水稻生长受挫,易感染稻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