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主要在苗期和生长前期发生为害。发病初期在基部叶片上形成许多湿润状紫褐色小点,逐渐发展成灰褐色近圆形坏死斑,病斑边缘紫褐色,微隆起,中央略凹陷,呈薄纸状。有时病斑外围还形成黄绿色晕环。后期病斑浅灰褐至灰白色,半透明,易破裂穿孔。主脉及叶柄受害,多形成长椭圆形至长梭形病斑,灰褐色至暗褐色,显著凹陷,周围水渍状,两端易开裂。种株受害,花梗及种荚染病亦形成近椭圆形明显凹陷紫褐色坏死斑,易从病部折断。病菌主要以菌丝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在田间通过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田间定植密度过大、通透性差、雨水较多、雨后易积水、管理粗放、经常缺肥、缺水、植株长势较弱发病重。每年发生期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发病程度则受适温期降雨量及降雨次数多少影响,属高温高湿型病害。在湖南衡阳,8、9月份常年均温25~28℃发病不重,此间如气温升高、降雨多则导致该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