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斑点,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后变为淡褐至深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病害常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霉层布满叶背,叶片卷曲,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相似的病斑,花器发病易脱落。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番茄叶霉病常见于叶片,初期背面出现退绿斑,后期变为灰色或黑紫色不规则形霉层,叶片正面相应部位退绿变黄,严重时叶片干枯卷缩。发病顺序常从植株下部向上蔓延,病原在9℃至34℃间均可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在最适温度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80%以上)时,仅需10天到半月即可普遍发病。
提倡采用生态防治,重点是控制温、湿度,增加光照,预防高湿低温。加强水分管理,浇水改在上午,苗期浇小水,定植时灌透,开花前不浇,开花时轻浇,结果后重浇,浇水后立即排湿,尽量使叶面不结露或缩短结露时间。露地栽培时,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肥,并进行叶面喷肥。定植密度不要过高,及时整枝打杈、绑蔓,植株坐果后适度摘除下部老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