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霜霉病是大豆生长中的常见病害,尤其在连作大豆的地块较为严重,可造成15%~30%的产量损失,同时对大豆品质也有影响。该病主要为害植株的幼苗、叶片、豆荚和籽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时,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后扩大至半个叶片甚至整个叶片,颜色变为黄绿色,最后变褐干枯,叶片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层。成株期叶片表面有不规则形或圆形、边缘不清晰的褐绿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多角形或圆形褐色病斑,周围深褐色,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背面产生灰白色至淡紫色霜霉层,最后叶片变黄转褐而枯死。豆荚染病,外部症状不明显,荚内有灰色霉层,病粒表面粘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侵染豆荚后可直接侵入种子内,造成种子带菌,同时病粒发白无光泽,表面附有一层黄白色粉末状霉。
大豆霜霉病发病较重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大豆栽培上抗性品种偏少;二是整地不合理,重迎茬严重;三是因上一年发病较重,种子带菌率高,播种时又没有进行种子处理;四是有适合霜霉病发生的气候条件。最适发病温度为20~22℃,10℃以下或30℃以上不能形成孢子囊,15~20℃为卵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湿度也是重要的发病条件,7月至8月多雨高湿易引发病害,干旱、低湿、少露则不利病害发生。
防治大豆霜霉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烧毁,合理排灌,做到雨停无积水。化学防治可采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重点喷洒叶片背面,发病初期喷第1次,间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只要对症下药,及时防治,一定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