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

2022-08-08 13:44

水稻白叶枯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重病田稻桩附近土壤中的细菌也可越年传病。播种病谷,病菌可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病稻草和稻桩上的病菌,遇到雨水就渗入水流中,秧苗接触带菌水,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用病稻草催芽、覆盖秧苗、扎秧把等有利病害传播。早、中稻秧田期由于温度低,菌量较少,一般看不到症状,直到孕穗前后才暴发出来。病斑上的溢脓,可借风、雨、露水和叶片接触等进行再侵染。

水稻叶枯病是由媒介昆虫灰飞虱传播的一种毁灭性病毒病,具有间歇流行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该病曾在江苏省部分地区流行。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串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

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于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易感病。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实行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策略是: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秧田期预防为重点,在控制菌源前提下,加强农业措施(着重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显示其毒力,偏施氮肥稻株抗性低,温度降低时病害轻,20℃以下不表现症状。长期积水或受淹的田块发病早而重。水稻种植应注意及时预防虫害与加强田间管理工作。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