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的危害特点有哪些?如何防治?

2023-02-07 19:05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一年可发生1—6代。雌蛾可产卵350~700粒,卵期3~5天。幼虫孵化后群居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叶片被咬食后光合效率降低。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被咬食后光合效率降低,雄穗被蛀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减产10%~30%。

防治方法包括:

1.灭越冬幼虫:在玉米螟冬后幼虫化蛹前期,处理秸秆(烧柴),机械灭茬、白僵菌封垛等方法。

2.灭成虫:利用玉米螟成虫夜间活动且有强趋光性的特点,设置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

3.释放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

4.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600倍液或B.T.乳剂,每667平方米每克含100亿以上孢子的乳剂200毫升,也可制成颗粒剂撒施。

5.利用白僵菌粉每平方米秸秆用每克含孢子50~100亿菌粉100克,在玉米螟化蛹前喷在垛上。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