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花期以后发病较重,主要为害茎杆。田间多见植株上部叶片萎蔫变褐枯死,系由茎部受害引起。病株茎部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剖开病株茎部可见有黑色鼠粪状或圆柱状的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腐烂呈麻丝关,病株外部的菌核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粒,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豆粒易腐烂或干缩皱瘪。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菌核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大豆菌核病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茎上形成的菌核圆柱形或鼠粪状,不规则形。外部黑色,内部白色,切面呈薄壁组织状。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形成子囊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