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要以预防为主,采用见花打药,雨前预防,雨后控制方法,在小麦长抽穗扬花期分2次对穗部喷雾防治,其效果较好。可每亩使用80%多菌灵超微粉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兑水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后再次喷药。如果感觉喷多菌灵药效不理想,也可采用苯醚甲环唑药物500倍液、戊唑醇1000倍液,并按照说明书兑水喷雾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很多,戊唑醇、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咪鲜胺等药剂,喷药时,可将这几种药剂进行复配或轮换使用,就可有效控制住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防治时间是始穗至扬花期,选择新型、高效杀菌剂。如:氰烯菌酯,戊唑福美,绿靓(多·酮)、颖利(戊唑·咪鲜胺)、麦康泰(甲硫·氟环唑)等。确保所使用的药剂具有内吸、保护、治疗和铲除多重功效,全面控制病害蔓延。防治赤霉病可选用戊唑醇、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单剂及其复配剂,要慎用刺激毒素产生的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用氰烯菌酯、氰烯.己唑醇、戊唑.多菌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咪鲜.多菌灵、多.铜喷雾防治,间隔5-7天齐穗期再防治一次。最佳施药时间是扬花期,应于扬花10%~50%时施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治小麦赤霉病可以用氰基丙烯酸酯类药氰烯菌酯;苯骈咪唑类药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唑类药戊唑醇、氟环唑、咪鲜胺等;生物源农药四霉素、多抗霉素B,甲氧丙烯酸酯等。主要有氰基丙烯酸酯类药氰烯菌酯,唑类药戊唑醇、咪鲜胺、氟环唑等,苯骈咪唑类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生物源农药四霉素、多抗霉素B,甲氧丙烯酸酯类药烯肟菌酯等。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