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是由串珠镰孢真菌引起的,该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通过种子和土壤传播,也可通过田间病株传播。病原菌在种子萌发时侵入幼苗,抑制种子发芽或引起苗枯。病苗生长过速,叶鞘拉长,植株细高,呈淡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减少,部分病苗在移栽前会枯死。枯死苗靠近地表处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大田移栽后的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但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丝状菌丝体,后期还可见到橙红色霉状物。病株多数不抽穗,于孕穗期枯死,个别抽穗的穗小、粒少或形成不实粒。恶苗病的病原菌属于兼性寄生菌,易从伤口侵入,种子带菌率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催芽播种较直播更易发病,土温超过35℃时发病严重且快,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的田块发病重。病害潜伏侵染,病源不易追溯,但病毒在细菌内增殖,细菌和真菌在一定条件下又能产毒致病。
防治恶苗病主要通过选用无病种子,加强种子管理,催芽时掌握好温度,不宜太高,并注意田间卫生,改善栽培条件,控制地下害虫,减少植株伤口。浸种时采取消毒处里,秧田或大田中看到有恶苗病株及时摘除。一般情况下,恶苗病发生轻微,不用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