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发病原因主要与啥有关,小麦全蚀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2023-06-12 19:13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由禾顶囊壳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通过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及带菌粪肥中越冬、越夏。小麦播种后即可被侵染,导致苗枯、黑脚、黑膏药、白穗等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3-35℃,适宜温度为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

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疏松、肥力低的碱性土壤,以及潮湿的土壤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可以减轻发病。根系发达的品种抗病性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也能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会加重病情。

全蚀病主要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时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灰黑色菌丝层。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会加速死亡。

病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侵染下一季麦类作物。未腐熟的农家肥混有的带菌病残体,种子间夹杂的带菌病残体,都可以传病。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