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华南、东北稻区呈明显上升趋势。稻曲病除造成产量损失外,病菌产生的毒素还污染稻米,危及人畜健康。
水稻出穗后17-21天为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病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24-32℃,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34℃以上侵染明显受阻。低温延缓水稻抽穗速度,增加了发病机会,降雨也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
秧苗期是稻曲病侵染的重要时期,至穗期病粒显症。病菌在孕穗期由叶片叶鞘缝隙侵入花器及颖壳。水稻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
叶鞘腐败病主要在孕穗期发生,主要为害剑叶叶鞘和叶片。受害叶鞘及叶片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叶鞘特别是包裹剑叶的叶鞘出现深褐色斑块。病菌在病种子和病残体内越冬,明年成为初侵染源。早稻和晚稻在不同季节发病,抽穗期遇雨和高温高湿天气发病重。
水稻基腐病属细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分蘖期至成熟期。发病植株根节部腐烂,有恶臭味,植株矮缩不长,根系变黑甚至腐烂。病株叶片自上而下渐黄,根节有褐色坏死斑,心叶枯黄卷缩易拔起。稻株一旦感染,病菌迅速浸染蔓延全株,最终植株枯死,导致水稻产量下降或绝收。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为水稻细菌性病害,主要侵染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纤细菌细条斑。条斑可连成长斑块后,病部质脆易折断,严重时病斑扩张,叶片卷曲,田间呈现黄白色。暴雨、台风和洪涝灾害后易使水稻叶片受伤,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天气易暴发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