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负泥虫,俗称“背屎虫”,在秧苗和杂草上越冬。成虫和幼虫均危害水稻,幼虫尤其严重。常见被害叶片残留白色表皮,甚至干枯破裂。成虫体长4-4.5毫米,头部黑色,复眼黄褐色至黑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钟形。鞘翅青蓝色,具金属光泽,上有纵列刻点。卵长约1毫米,长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黑绿色。幼虫体长4-6毫米,近梨形,头小,黑褐色。腹部肥大,各节具10余个瘤突,瘤突下有细毛。肛门向上开口,粪便堆于体背,形成一个黄绿色粪团。蛹长4.5毫米,鲜黄色,外被白色蜡状茧。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禾本科杂草或落叶下越冬。来年春,成虫转移到秧田或本田危害并交尾产卵。初孵幼虫在稻叶上爬行取食,很快固定取食点。幼虫取食后,叶面残留表皮,形成若干白色纵痕,严重时全叶焦枯破裂。水稻负泥虫主要危害秧苗期和分蘖期的稻叶,严重发生时秧苗枯焦,植株低矮,分蘖减少。一般丘陵山区和山沟稻田发生较重。在中国,水稻负泥虫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见于前苏联、朝鲜、日本、越南等。防治方法包括冬春结合积肥,铲除水沟、田边等处杂草,消灭越冬成虫。在幼虫盛孵期,及时排水,将虫震落,使幼虫浮于水面随水流排出田外。药剂防治可在幼虫盛孵期,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每亩75升药液;或用2%杀螟松粉剂,每亩1.5-2千克喷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