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杆枯萎病发病原因,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2023-10-24 17:56

壤肥力对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土壤肥力较低的田地,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发育不良,对于病害的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测土培肥,补足氮和钾,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株的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发病程度。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其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遇适宜温度、湿度条件萌发入侵;经10-14天,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重复侵染。

玉米大斑的流行,除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地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玉米从拔节至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到抽穗期氮肥不足、低洼地密度过大,发病越重。

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品种、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玉米感病品种的推广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在种植感病品种并有一定数量菌源的条件下,发病的轻重则取决于温度和雨量。通常7-8月间平均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地区,适于大斑病的发生流行。植地轮作或合理间套作的发病轻;早播比晚播的病轻;稀植的比密植的病轻;肥沃田比瘦瘠地的病轻;地势高、通透好的比地势低湿的地块病轻。

导致玉米大斑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由于残留在玉米残枝落叶上的病菌。大斑病的病菌会残留在病残体上进行越冬,然后在春季气温回升的时候以分生孢子或者是菌丝的形式进行传播感染,然后依靠风雨等介质扩大感染面积。大斑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情况最为严重,尤其是在夏季温度达到28度左右的时候,遇到长期落雨时最易发病。满足大斑病的发病条件时,不超过两天,玉米便会出现发病症状。

种子带菌,感病种子不能发芽,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苗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的残留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2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萌发侵入。

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地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玉米从拔节至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到抽穗期氮肥不足、低洼地密度过大,发病越重。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条件:1发病程度主要决定于温度和雨水。该病的发病适温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适宜发病的湿度条件是相对湿度在90%以上,这对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有利。

玉米大小叶斑病的发病诱因很多。首先是适宜发病的温湿度,适宜发病的载体(易感病的品种),病害基础数量,作物田间的通透性太差,还有是土壤肥水偏弱(钾、钙、磷比例失衡),等等。所以要进行轮作换茬,增施肥水,选用良种。

(以上为本站整理农技人员经验所得,仅供参考)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