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锈菌产生孢子囊适温8~10℃,萌发适温7~13℃,低于0℃或高于25℃一般不萌发,湿度要求95%~100%。潜育期约12天,一般19~22天。病斑显症至散出孢子囊约5天。气温10℃时孢子囊需经7天破裂,18~20℃只需5天。生产上气温18~20℃,连续降雨2~3天孢子囊破裂达到高峰。云南在4~6片真叶的10月中旬~11月下旬及抽薹至盛花期出现2个高峰期。上海2~4月降雨量大雨日多发病重。低温高湿病重。油菜白锈病是低温性病害,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0-25℃,最适温度为10℃左右。侵入寄主的最适温度为10-18℃。当温度达16-18℃时,潜育期为5-7天。孢子囊和卵孢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在温暖地区,寄主全年存在,病菌可以孢子囊借气流传播,完成其周年循环。白锈菌在0~25℃均可萌发,潜育期7~10天。故此病多在纬度或海拔高的地区和低温年份发病菌重。偏施氮肥的田块,植株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种植密度过大、株行间郁蔽、通风透光不好、易发生倒伏的田块发病重;雨量少的干旱年份易发病;时晴时雨,干、湿交替的气候有利病原菌的侵染和病情扩展,发病重。土质黏重、浇水过多、昼夜温差大、结露水重有利于白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内、土壤中和种子上越夏或越冬。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而引起再侵染。冬季以卵孢子或菌丝在病株内越冬,翌年病部又产生大量孢子囊再次传播为害。病菌以菌丝体在留种株或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孢子囊可在0-25℃条件下萌发,喜高湿和较低温度,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及低温多雨的条件下发生。此外,连作、偏施氮肥、植物过密、地势不平、浇水过多、排水不良等情况下病害发生重。南方全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十字花科蔬菜上辗转传播为害。北方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该病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子囊孢子释放出来,借风雨传播,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致病害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