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影响叶鞘和苞叶。病害通常从底部叶片开始,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可遍及全株,有时也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气候冷凉加上连雨天气,湿度较大则极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原菌的孢子分生,利于病害的传播。玉米大斑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种子带菌、流水传播、农事操作等人为传播、昆虫传播和大风传播。强降雨导致空气湿度大,加之气温忽高忽低,易引发病虫害。应坚持“防大于治”的原则,综合应用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