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子叶。叶片初染病为近圆形褪绿小斑,后逐渐扩大成直径5~10毫米的褐色病斑,有明显的同心轮纹,边缘淡绿色至暗褐色,有的病斑具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产生暗褐色霉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部穿孔。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的斑块,致半叶或整叶枯死,全株叶片由外向内干枯。叶柄和茎上的病斑长梭形,呈暗褐色条状凹陷。
该病菌在0~35℃均能正常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7~25℃,阴雨持续,天气暖凉,种植过密,浇水过多,田间湿度过大和品种抗病性差都是发病的有利条件。黑斑病都是在高湿条件下发病最盛,但白菜黑斑病菌要求较低的温度;甘蓝黑斑病菌要求高的温度。所以,在广东地区白菜黑斑病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12月至2月;而甘蓝黑斑病则发生在气温较高的10-11月及3月。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一带,气温偏低,白菜黑斑病为害较重。
病菌主要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借助雨水及灌概水传播,在25~27℃及多雨条件下易发病。可以喷施一些杀真菌剂效果比较好。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同大白菜霜霉病。
2.种子消毒用50℃温水浸种15分钟,浸后立即移入冷水中降温,或用种子重量的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农业防治深翻土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实行高垄栽培。
发病规律:
大白菜黑斑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土壤、采种株或种子表面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春菜,发病后的病斑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秋季侵染大白菜,为害较严重。9~10月份遇连阴雨天气或高湿低温(12~18℃)时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