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叶斑病传播途径主要靠气流、劳作和水蒸气传播。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温暖、高湿条件下,通过雨水、灌溉水的溅射传向植株,萌发后引致发病。多雨、密植、植地排水不良发病重。潜伏在种皮里的菌丝能存活1年以上,可作远距离传播,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农具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在湿度大有水滴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后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黄秋葵病毒病多在苗期至生长前期发生,主要表现畸形花叶和蚀纹坏死斑。发病初期幼叶叶脉褪绿,很快转变为皱缩花叶状,以后病叶增厚,叶柄和节间缩短,叶片畸形,植株矮化。发病较晚的植株仅在叶片上表现初期褪绿,后期出现褐色蚀纹坏死斑和叶片轻度皱缩症状。染病后植株生长发育缓慢,开花结果瘦小,严重时不能开花结果。导致秋葵患病的原因通常是细菌或真菌,其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后,通过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开始繁殖,并通过灌溉溅射到植株身上,从而引发疾病。在雨水浇多的季节很常见,另外也和种植密度以及土壤的排水能力有关,种植密度太大,土壤排水不良都会加大患病的概率。
做好秋葵病虫害防控措施,病害发生前,可用等量施波尔多液喷洒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