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涉及易感动物与被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的直接接触,如分泌物、排泄物等。间接传播则主要通过带毒媒介物和器械,如污染的饲料、饮水、水源、交通工具和饲养工具。气源传播是指口蹄疫病毒随发病动物呼出的气体传播,可在空气中形成飞沫或尘埃,随风扩散至远处,有时能传播至50-100公里以外。水源传播则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饮水传播。口蹄疫病毒还可经乳汁、人工授精等多种途径侵染易感动物,主要经吸入和摄入两种途径感染。
口蹄疫的传染性极强,传播迅速,感染和发病率很高,可引起牲畜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被国际划分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猪口蹄疫的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病毒可通过空气、灰尘、病畜的水疱、唾液、乳汁、粪便、尿液、精液等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发病期排毒量最多,水疱皮、水疱液、奶、尿、唾液及粪便含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强,易于污染。猪不能长期带毒,病毒通过直接接触传播,鸟类、鼠类、昆虫等野生动物也能机械性地传播。
口蹄疫的潜伏期为1~2天,发病猪一般体温不高或稍高(40~41℃),主要症状是跛行,蹄部初期蹄冠、趾间红肿,随后出现充满灰白色或灰黄色液体的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暗红色糜烂。如无细菌感染,一周左右痊愈;如有继发感染,严重者侵害蹄叶、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常卧地不起。口腔及面上也可能出现水疱和糜烂。哺乳母猪乳头的皮肤常见有水疱、烂斑,吃奶仔猪通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
剖检可见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有时出现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有黑棕色痂块。心肌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尤以突然死亡的仔猪明显。本病易与水疱病、猪水疱疹、水疱性口炎混淆,需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