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链球菌病和猪弓形虫病这几种疾病,由于一些疾病的病原在流行过程中发生变异、毒力减弱、加上猪群中的免疫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某些疾病在流行过程、症状表现和解剖病变等出现非典型变化,往往容易造成误诊。
一、流行特点区别:
1、猪瘟: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1月龄以内的仔猪很少感染发病,1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有高度的传染性,发病率及死亡率高。
2、猪丹毒:多发生于架子猪,传播较慢。以炎热多雨季节发病较多,秋凉以后逐渐减少。
3、仔猪副伤寒:主要侵害2-4月龄的仔猪。季节性不明显,阴雨潮湿季节多发,常限于一个猪场,发病率不高,流行缓慢。
4、猪链球菌病:新生仔猪及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其次为架子猪,成年猪较少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常呈地方性流行。
5、猪弓形虫病:易感动物包括猪、羊、犬、猫、兔等。猪吃了被猫犬等动物粪便中卵囊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还可通过其他途径侵入。
二、主要症状区别:
1、猪瘟: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全身痉挛,皮肤和粘膜发绀,眼有粘脓性分泌物,皮肤有出血斑点,先便秘后腹泻,粪便带粘液。
2、猪丹毒:体温升高仍有食欲,步态僵硬或跛行,很少腹泻,结膜充血,耳、腹、腿内侧皮肤有“打火印”疹块。
3、仔猪副伤寒:急性败血症和剧烈腹泻,拉灰白或黄绿色带血液或粘液的腥臭粪便,有些咳嗽,慢性者反复下痢,体温不高。
4、猪链球菌病:突然不食,高热稽留,呼吸迫促,眼结膜充血、潮红有出血斑点,便秘或腹泻带血,尿色黄或血尿,腹下、四肢下端及耳呈紫色,有出血斑点,部分有关节炎,有的尖叫或抽搐,共济失调等。
5、猪弓形虫病:高热稽留,皮肤有紫色斑和出血点,大便干燥,呼吸困难,腹式呼吸,部分咳嗽、呕吐和流鼻液,体表淋巴结明显肿大,怀孕母猪流产。
三、病理变化区别:
1、猪瘟: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出血,肾皮质有紫红色出血点,脾脏出血性梗死,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状,喉头和会厌骨有不同程度出血,膀胱粘膜有出血点,盲肠和结肠有钮扣状溃疡。
2、猪丹毒:全身败血症变化,体表皮肤有红斑,胃和小肠严重出血性炎症,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淋巴结、肾淤血肿大。
3、仔猪副伤寒:皮肤有紫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有黄色或灰白色点状坏死,脾肿大呈暗紫色,肺有卡他性肺炎或灰黄色干酪样结节,大肠壁增厚,粘膜发炎,有大小不一边缘不齐的坏死灶。
4、猪链球菌病: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积液,脾肿大 1 3 倍呈暗红色或紫黑色,脑和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量、浑浊,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慢性患猪关节皮下有胶样水肿,心瓣膜增厚。
5、猪弓形虫病:肺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肝和脾有出血点和坏死灶,大肠、小肠和胃有出血点。
四、诊断方法:
1、猪瘟:检验病毒抗原、病毒分离和检查特异性抗体。
2、猪丹毒:红斑丹毒丝菌细菌分离鉴定。
3、仔猪副伤寒:沙门氏菌细菌分离鉴定。
4、猪链球菌病:血液、肝、脾等组织抹片、染色、镜检或细菌分离鉴定。
5、猪弓形虫病:肺和支气管淋巴结涂片染色镜检。
五、防治措施:
猪场防疫措施基本原则是防止引进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猪群抵抗力,贯彻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彻底消毒方针。
1、猪瘟防疫措施:定期接种猪瘟疫苗,加强检疫,防止引入病猪,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定期监测抗体水平,疫区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猪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2、猪丹毒防治措施:使用猪丹毒弱毒菌苗、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及二联或三联苗,隔离病猪及时治疗,青霉素疗效最好,还可使用土霉素、四环素等。
3、仔猪副伤寒防治措施:使用灭活菌苗或弱毒苗进行预防,青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有疗效,饲料中加入四环素可减少发生,注意出栏前 7 天停药。
4、弓形虫病防治措施:定期杀虫灭鼠,禁止养猫,防止饲料、饮水被猫粪污染,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