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检濒临死亡的患病犊牛,发现尸体严重消瘦,可视黏膜呈苍白色,肛门张开、外翻。直肠发生明显病变,直肠黏膜变得肥厚,存在出血点,部分甚至出现溃疡灶,直径一般为4~15mm,尤其是盲肠黏膜会发生更加明显的出血。直肠内含有大量的褐色粪便,其中混杂黏膜碎片、纤维薄膜以及血凝块,并散发恶臭味。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有的皱胃出现溃疡。
牛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的几种球虫寄生于牛肠道引起的以急性肠炎、血痢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牛球虫病多发生于犊牛。临床上犊牛出现血痢和粪便恶臭时,可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患犊粪便,查出球虫卵囊即可确诊。在临床上应注意牛球虫病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前者常发生于1个月以上犊牛,后者多发生于生后数日内的犊牛且脾脏肿大。
牛球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下段和整个大肠的上皮细胞内,可引起肠壁炎症,细胞崩解,出血;产生的有毒物质蓄积在肠道中,被宿主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牛艾美耳球虫引起的严重病变出现在盲肠、结肠和回肠后段处。肠黏膜充血、水肿,有出血斑和弥散性出血点,肠腔中含大量血液。牛球虫寄生在大肠内繁殖时,肠黏膜上皮大量破坏脱落、黏膜出血并形成溃疡;这时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腹痛,血便中常带有粘膜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