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蹄疫的预防技术

2023-04-09 07:18

口蹄疫是一种传播特别快的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溃烂。

病原为口蹄疫病毒。偶蹄兽易感,传染源为患病家畜,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也可接触传染。全年均可发病,但较常发生于秋、冬和春季。

患病羊初期体温升高,食欲降低,精神沉郁,闭口、流涎。绵羊水疱多见于四肢,可有轻度跛行;山羊水疱多见于口腔。水疱经1-2天自行破裂,形成烂斑,后逐渐愈合。若护理不当继发感染化脓菌,则形成溃疡、坏死。若不发生其他并发症,一般愈后良好,死亡率较低。羔羊有时并发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较高。

防治措施包括每年定期给羊群注射同型口蹄疫疫苗。一旦发生疫情应立即上报,迅速隔离病羊,封锁疫区。用1%-2%火碱或福尔马林溶液严格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未发病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经有关部门同意方可治疗,治疗方法有局部处理,用食醋或0.1%高锰酸钾洗漱病羊口腔,糜烂面上涂1%-2%明矾或碘酊甘油。蹄部可用3%臭药水或来苏水洗涤,擦干后涂松榴油或鱼石脂软膏。乳房可用肥皂水或2%-3%的硼酸水清洗,再涂上青霉素软膏,要定期将奶挤出以防乳房发炎。此外还要补液强心,恶性口蹄疫患畜因常伴发心功能不全,除局部治疗外还应补液强心,或口服结晶樟脑,每次5-8克,每日2次,效果良好。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