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科的各属吸虫寄生虫寄生于牛、羊等的瘤胃引起的疾病。
专家解病。
⑴病原:虫体柱状呈长椭圆形、梨形或圆锥形,两个吸盘中,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并显著大于口吸盘,因口、腹吸盘位于虫体两端,好似两个口,所以称为双口吸虫。
⑵流行特点:该病遍及全国各地,南方较北方更为多见。主要发生于夏季、秋季。其中间宿主分布广泛,几乎在沟塘、小溪、湖沼、水田中均有大量小锥实螺,与本病的流行成正相关。
⑶症状:童虫在体内移行时患病羊会出现明显症状,病羊精神不振、厌食、消瘦,顽固性拉稀,粪便呈水样,恶臭,混有血液。发病后期,精神萎靡,极度虚弱,眼睑、颌下、胸腹下部水肿,衰竭死亡。
⑷剖检病变:剖检可见尸体消瘦,黏膜苍白,唇和鼻镜上有浅在的溃疡,腹腔内有红色液体,有时在液体内还可发现幼小虫体。真胃幽门部、小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黏膜下可发现幼小虫体,肠内充满腥臭的稀粪。胆管、胆囊膨胀,内有童虫。
⑸诊断:a、成虫寄生时,可用水洗沉法在粪便中查找虫卵;b、童虫引起的疾病,其生前诊断主要是结合症状,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做出推断;c、死后诊断可根据病变及大量童虫或成虫的存在做出确诊。
专家治病。
①预防:
a、定期驱虫,每年进行1次或2次驱虫;
b、及时对畜舍内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
c、尽可能避免在沼泽、低洼地区放牧;
d、消灭中间宿主,可结合水土改造破坏螺蛳的生活条件。
②治疗:
a、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80-100毫克,1次灌服;
b、硝硫氰醚:按每千克体重35-55毫克配制成悬浮液,1次灌服;
c、氯硝柳胺:按每千克体重75-80毫克,1次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