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仔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2023-04-18 17:49

1、饲料添加

仔猪转群至保育舍的第一周继续饲喂教槽料。一周后用3-5天的时间按一定的比例转换为保育前期料。日常工作中必须根据仔猪的日龄变化经常、准确的调整料筒出料口的大小,满足仔猪的采食需求。仔猪是否吃饱,可以通过仔猪的行为、粪便、体型外表及饲料添加量来判定。⑴采食行为:如果在料盘里面人工投放一些饲料,仔猪是一窝蜂似的来哄抢,吃完后还继续守望在料筒边,证明仔猪没有吃饱。理想的情况是,每次仔猪采食后,饲料在料盘中覆盖的面积只占总面积的25%。⑵粪便:仔堵断奶3天之内的粪便由粗变细,由黄色变成褐色,这是正常粪便,(观察粪时间一般在12-15时)。粪便软、油光发亮、色泽正常时,投料量不用改变;如果圈内有少量零星粪便呈黄色,内有饲料颗粒,说明有个别猪抢食过量,需要控制饲料的投放量,本次投料应比上次减少20%左右;如果发现粪便变软,处于将拉未拉之间的软粪时,甚至呈糊状,颜色呈黄色且粪内含有未消化饲料,且比例较大50%,这是全群仔猪要下痢的预兆,如果该批次仔猪精神状况良好,则是典型的营养性下痢,需要停止饲料的投放,检查饲料的质量。⑶仔猪的腹围:如果仔猪的腹部比较充盈,没有凹陷,俯瞰整个仔猪腹部呈圆形,则证明仔猪吃饱,反之亦然,需要增加饲喂量。

2、温度、湿度与通风在仔猪转至保育舍的一周内,温度必须控制在28摄氏度,随后以周为单位,逐步每周降低1摄氏度,断奶后4-5周,将温度控制在22-24摄氏度就行,湿度最好控制在65%左右。保证圈舍内的空气质量,必须进行有效的通风。具体作法是根据仔猪的日龄、圈舍内空气质量(氨气味大小)和环境温度进行,必要时,需要牺牲温度而保证通风。保育猪特别在前期需要温暖的环境。这与整栋保育舍要求的空气流畅、新鲜有冲突。目前有猪场将保育舍捂得严严实实,致使舍内空气污浊不堪,NH3、CO、CO2、粉尘、微粒等严重超标,这也是目前保育舍被界定为猪场环境最差圈舍的原因所在。而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物质的留存,对猪群的健康影响非常巨大,突出表现为抵抗力下降、呼吸道疾病多发、眼睛病变增多等等。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可为刚转入保育舍的仔猪提高保温灯,在保育床上设置半场的木制高床供仔猪休息,减少由于腹部受寒而引发疾病。同时,于一天中温度较高的中午,开启天窗或启动排风扇进行通风换气。

3、药物保健保育仔猪由于其自身发育程度的局限,环境的剧烈变化等等,使其在生产中成为养猪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度的药物保健。仔猪的保健应当是基于其特殊的生理机能上的调理和加强,仔猪存在三方面的生理缺陷,即:体温调节能力弱、消化机能不健全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我们通过创造温暖的环境和提供适宜的饲粮来补充前两个缺陷,而免疫力的提高则需保健来进行加强。保育猪药物保健主要是通过饮水加药、饲料加药、免疫注射、日常治疗。

4、日常管理

正确处理干燥、卫生和消毒的关系。在保育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圈舍的干燥比卫生重要,卫生又比消毒重要。多数猪场喜欢给保育舍冲栏,显得既干净又便捷,殊不知,此举所造成的危害很大。按照研究表明,保育舍的湿度控制在60%—75%较为适宜,而频繁冲洗栏舍可致湿度达85%以上,这对刚断奶转群的保育仔猪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在生产中发现保育猪大规模出现腹泻拉稀,用药物作保健未见明显好转,后经仔细查看、询问,才发现频繁冲栏实为真正的罪魁祸首。因此,保证栏舍的地面干燥非常重要,猪场只需勤快地将粪便清扫干净即可,无需冲栏,当猪场所处环境气温低于28℃时,保育舍不必冲栏。做好生物安全措施本身无可非议,但现在的猪场却将消毒提高到了至上的程度,这就有违常理了。按照生物存在的自然法则,动物、微生物、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这对于任何一个小的生态圈都适合。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为目的的频繁消毒,显然与上述法则相违背,因此,本着从当前畜牧生产实践的现状出发,对猪群每周进行一次消毒已足够。在每日巡视工作中发现体况消瘦、腹部萎瘪、皮毛絮乱无光、嗜睡、食欲不振、眼窝深陷、精神萎缩、腹泻、腿病、胀气的仔猪必须进行隔离,进行个体治疗。如果出现的比例很大,则需要考虑饲养措施的调整及考虑猪群健康问题。要求员工每日对保育床面上的粪便进行彻底的清理。做好饲料消耗记录,把洒落在料槽外面的饲料收集起来。对猪群的免疫及猪只的治疗情况也需要记录在案。

保育仔猪作为一个脆弱的生命群体,非常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需要养殖户细心呵护。因此,保育舍必须保证高标准的卫生条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是最理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圈舍进行彻底、有效的清洗、消毒,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相信通过对生产中的关键点进行把控,保育仔猪的生长性能将会得到较好的改善。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