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水中的病原微生物迅速复苏并繁殖,加之越冬期间鱼体冻伤,易造成体表感染而致病。因此,春季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细菌性鱼病。
1、主要疾病。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鳃上粘液很多,鳃丝腐烂带泥,末端软骨外露,鳃盖内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小洞。赤皮病: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充血、发炎、鳞片脱落。肠炎病:病鱼肛门红肿,严重时轻压腹部有血和黄色粘液流出,肠道发紫,红色,肠空,打印病:病鱼尾部或腹部两侧出现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红斑,严重时肌肉腐烂成洞,可见骨骼或内脏。
2、防治方法。⑴彻底清塘消毒,鱼种放养时用"苗种浸泡剂"按1/5000的比例稀释后浸洗3-5分钟,也可用5%食盐水浸洗5分钟,或用10×10-6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浸洗10分钟;⑵鱼种下塘后定期用1×10-6漂白粉,或0.5×10-6优氯净,或0.2×10-6强氯精,或20×10-6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⑶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用100-125毫升"杀菌红"兑水全池泼洒,或用1×10-6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⑷用"鱼康乐1号",以1.5%添加于饲料中,或按每10千克鱼用大蒜50克捣烂拌饵,连续投喂3-5天。
二、真菌性鱼病
1、主要疾病。主要是水霉病,病鱼在感染初期看不出异常,当看到病状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像灰白色的棉团。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皮肤发生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焦躁不安,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消瘦衰弱而死亡。
2、防治方法。⑴鱼种在捕捞、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要小心仔细,尽量勿使鱼体受伤;⑵人工繁殖期间所用鱼巢,工具等,要用石灰水、漂白粉溶液浸洗消毒。⑶苗种放养时用"苗种浸泡剂"按1/5000的比例稀释后,浸洗3分钟;⑷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用"杀菌红"50毫升兑水全池泼洒,也可用0.4×10-6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或浸洗,或用2-3×10-6亚甲基蓝兑水全池泼洒。
三、病毒性鱼病
1、主要疾病。主要是痘疮病,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许多白色小点,上面覆盖一层白色块状粘液。随着病情发展,白色斑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斑点的区域不断扩大,致使病灶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形状似痘疮,痘疮增长到一定程度会自然脱落,接着又会在原患部再次出现新的痘疮,最终使鱼体消瘦而死。
2、防治方法。⑴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用50毫升"杀菌红"或200-400毫升浓度为0.3-0.6×10-6"高效灭菌碘"稀释后全池泼洒,每周使用1次以控制水中病毒的数量;⑵鱼摄食后,在饲料中添加饲料量2‰的"超浓缩光合细菌"和0.3%高稳易还原维生素C,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四、寄生虫性鱼病
1、主要疾病。口丝虫病:病鱼的皮肤和鳃瓣上有暗淡的小斑点,形成蓝色粘液。勾介虫病:病鱼鳃、嘴角有乳白色或米黄色胞囊。锚头鳋病:肉眼可见病鱼体表上的虫体。虱病:肉眼可见鱼的体表有米粒或黄豆大小的虫体。小瓜虫病:病鱼皮肤、鳍条或鳃部布满了小点状白泡,严重时体表好似一层白色的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漂浮水面,或绕池急游,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2、防治方法。⑴口丝虫,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呈0.7×10-6浓度;⑵勾介虫,每隔3-5天全池泼洒1次硫酸铜,使池水呈0.7×10-6浓度;⑶锚头鳋、鱼虱,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3-0.5×10-6浓度;⑷小瓜虫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用50克"鱼虫天2B"2000倍水溶解后全池泼洒,隔2天再用1次,同时用"鱼康乐1号"以1.5%添加于饲料中,连喂3-5天。
五、非寄生性鱼病。主要是萎瘪病。该病是由于饲料缺乏引起的,能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和其它疾病同发。预防此病的最佳方法是,加强投饲管理,冬春季节不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