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育肥技术要点
青蟹的个体选择
1.未交尾的雌蟹(白蟹):个体较小,腹部灰黑色,头胸甲无卵巢轮廓,仅适合作肉蟹培育。
2.初交配雌蟹:个体较大,头胸甲侧缘可见半月型卵巢腺,经30-40天培育可成膏蟹。
3.花蟹:卵巢开始发育但未满甲壳,再经15-20天饲养可转为膏蟹。
4.健康筛选:选择附肢健全、体质健壮的个体,剔除寄生蟹奴的雌蟹(影响卵巢发育)。
育肥池的选择
位置:内湾避风的中潮线附近,便于水位调控,需淡水水源调节水质。
结构:推荐“田”字形池(1-5亩),中央设1.5m²小池连通四蟹池,利用青蟹溯水性集中捕捉。
底质:以泥沙为佳。
放养管理
水温:最适18-25℃,放养时间为8月至翌年5月。
密度:3-5只/m³,雌雄分养以减少干扰。
日常管理
1.投喂
饵料:以低值贝类(兰蛤、螺蛳等)为主,辅以小杂鱼虾或配合饲料。贝类需压碎后投喂。
投喂量:
4-5月及8-9月:蟹体重的10%。
9月下旬后至3月:渐减至5%。
调整原则:大潮汛增投,小潮汛减投;水质恶化或高温时减少投喂。
2.水质控制
盐度:适宜13-26‰,盐度骤降易引发“白芒病”,可排水或挂盐巴调节。雨后泼洒0.2ppm二溴海因消毒。
水温:高于35℃或低于7℃时需调控水位(保持1.3-1.5m),高温期可微流水降温。
溶氧:保持>2mg/L,<1mg/L会导致死亡。蜕壳期需加强换水(每3-4天一次)。
pH与透明度:pH 8.0-8.5,透明度20-25cm(低于15cm需及时改善水质)。
3.巡塘与防逃
每日观察水质、蟹活动情况,防越堤逃跑(缺氧或水质恶化时易发生)。
异常时采取增氧、换水或泼洒0.40ppm益水宝等措施。
4.病害防控
定期添加免疫增强剂(如生物酶、多糖)提升免疫力。
使用强克101、二溴海因等消毒剂维护水质。
发现疾病及时诊断治疗。
收获
成熟标准:雌蟹卵巢充满甲壳(膏占比80-90%)。
捕捞与运输:活蟹捆绑后淋水保湿鳃部,确保存活上市。
(全文约1500字,结构紧凑,无重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