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包括隐鞭虫病、粘孢子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和车轮虫病。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导致黏液增多,严重时呼吸困难,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粘孢子虫病中的碘泡虫病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能引起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主要流行于5~7月。斜管虫病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破坏组织,影响呼吸,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流行于初冬和春季。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行动迟钝,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车轮虫病被称为“白头白嘴病”,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呼吸困难,主要流行于4~7月。
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包括指环虫病、双穴吸虫病、九江头槽绦虫病、中华鱼蚤病和鱼怪病。指环虫病主要寄生于鳃部,导致黏液增多,呼吸困难,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双穴吸虫病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头部充血,主要流行于5~8月。九江头槽绦虫病导致鱼体重减轻,体表黑色素增加,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中华鱼蚤病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燥不安,主要流行于5~9月,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鱼怪病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1只鱼怪幼虫能使鱼苗失去平衡,主要见于湖泊和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