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为多年生常绿草本,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依观赏性质可分为观花和观叶两大类。通常栽培的秋海棠有200多种。叶绿色、古铜色或深红色,花单性,雌雄同株,有白、粉和红等色。雄花较大,花瓣2片、宽大;雌花较小,果三梭形,内含多数微小的种子。根据秋海棠的花色、花径大小、叶色、单瓣或重瓣等可分为①矮生品种。植株低矮,花单瓣。②大花品种。花单瓣,花径较大,可达5厘米左右,叶绿色。③重瓣品种。花重瓣,不结实,叶色为绿色或古铜色。
秋海棠畏寒,怕旱,怕涝,大多野生在林下肥沃疏松的腐叶土上,在半阴湿、温暖、空气湿度在80%以上的环境中生长最好。适宜中性及酸性土壤,在碱性土、板土中生长不良。
秋海棠常以扦插或播种繁殖,也可分根繁殖。扦插繁殖多以嫩枝扦插,除寒冬和酷暑外,其余季节均可进行,但以3-4月效果最好。通常剪取生长健壮的主梢作插穗,穗长10厘米左右,带2-3个芽,插入沙床,入土深度4-6厘米,在温度20℃及较高的空气湿度条件下20-30天即可生根。待苗高5-6厘米可上盆。播种繁殖在8-9月进行,随采随播,也可晾干收藏至次年3-4月播种。温室内可在11月播种。培养土用腐叶土2份、木炭土1份和河沙1份混合而成,也可用肥沃的壤土和细沙混合而成。盛于花盆或浅木箱中,水从下方浸入培养土。种子和细沙混合后均匀撒播,不必盖土。盆口盖玻璃,置放阴凉处,保持湿润,约15天后可发芽。小叶长到1厘米左右时移植,苗高5厘米左右时定植于小盆中。分根繁殖结合春季换盆,可采用分根法繁殖,选取鲜嫩带顶芽的根茎,按8-10厘米的长度进行剪截,每盆用根2-3段即可。
秋海棠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所以每年春天都要换土换盆,以促进根系发育。盆花应放置有光线处,但忌烈日直晒。生长期需水量较多,根据盆土干湿确定浇水量。若缺水则植株基部叶片变黄枯萎,但盆内也不能过湿,否则会导致根系腐烂。应经常向叶面喷水,以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促进茎叶生长。生长期可每隔15天施肥1次,最好用腐熟的饼肥水。当花芽形成后,应停止使用氮肥,每月施一次骨粉或过磷酸钙,以促进着花。花期若光线不足,则花色暗淡;反之若遇强光暴晒,则叶片卷缩并出现焦斑。花后应打顶摘心,控制株型,促进分枝。夏季若通风不良,易患白---粉---病,可用代森锌防治;生长期常发生卷叶蛾幼虫为害叶和花,影响开花,可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防治,量少时可人工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