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危害
该虫在我国分布广泛,为害严重。成虫、幼虫均能为害,以幼虫危害最重。主要是以幼虫在土壤中取食萌发的种子为害,造成缺苗断垄;咬断根茎、根系,使植株枯死,且伤口易被病菌侵入,造成植物病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9—21毫米,触角黄褐色,鳃叶状。前胸背板及销翅铜绿色具闪光,上面有细密刻点。稍翅每侧具4条纵脉,肩部具疣突。
卵长182毫米,孵化前为圆形。初产椭圆形,卵壳乳白色,光滑。
幼虫3龄幼虫体长约30毫米,头部黄褐色,前顶有刚毛,排一纵列。脏腹片后部腹毛区正中有2列黄褐色长的刺毛,2列刺毛尖端大部分愈合交叉。在刺毛列外边有深黄色钩状刚毛。
蛹体长22—25毫米,土黄色,长椭圆形。体稍弯曲,雄蛹臀节腹面有4裂的统状突起。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春季环境适宜时,幼虫为害,6月中下旬为化蛹期,蛹期7-10天。成虫交尾产卵后约10天即死亡,卵期7—10天,7月中、下旬孵出幼虫,10月上中旬幼虫入土越冬。
防治方法
(1)春、秋深翻耕地,消灭害虫。合理灌溉,增施腐熟肥,改良土壤,从而增强其抗虫能力。
(2)播种之前进行种子处理:可用50%辛硫磷乳油,辛硫磷微胶囊剂,农作物拌种,一般有效成分为0.05%—0.1%或40%甲基异柳磷乳有效成分为0.04%—0.08%拌种。
(3)土壤处理,可用50%辛硫磷乳油每公顷3.7升—4.5升,结合灌水施入土中。
(4)保护和利用天敌。
(5)利用成虫有趋光性,进行黑光灯诱杀。
(6)化学防治在成虫盛发期,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