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花月季霜霉病防治

2019-08-24 23:41

霜霉病为世界性月季病害,是保护地切花月季栽培发生较重的病害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该病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危害极其严重。植树感病后会造成嫩叶脱落殆尽,同时一些幼嫩枝条枯,严重影响切花的产量和质量,若发病初期及时救治还能补救,一旦到了后期就很难用药物控制其蔓延,叶子在几天就掉光,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当年切花绝收。

症状主要侵染嫩叶,以嫩叶为重,表皮角质化的壮枝及功能叶不受侵害。被侵染拮,叶片上出现黄灰色或暗紫色水浸状不定形斑,其症状很像药害。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或灰色霉层,此时,枝条由下而上小叶开始脱落,枝条由下而上落叶,最终形成光杆。花蕾较大的枝条,下部叶片已成为功能叶,则由中问好嫩叶向上脱落。嫩枝受害的前期病状与叶片相似,最终形成裂痕或干枯。

传染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卵孢子随病叶残体在土壤或枝条残痕中潜伏。卵孢子开始萌了产生孢子囊,借风、水滴、雾滴传播到寄主上,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由气孔侵入,潜育期为7——12天。温室内一般秋天至翌年春天发羰,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全年都可发病。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子,孢子低于5或高于27均不萌了,萌发最适温度为10℃——27℃,侵入和扩展最适温度为10℃——15℃,侵入的扩展最温度为15℃——20℃,并且空气相对湿度为100%,叶片有水滴存在3小时的条件下才能侵入,孢囊梗和孢子囊的产生、游动孢子的萌发均需雨露,因此秋天至翌年春天这段时间,温室内低温、高湿、昼暖夜凉的环境的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地势低洼、通风不良、肥水失谳、光照不足、植物衰弱也利于病害的发生。另外,植株含钙多抗病力强,一般老叶含钙多则抗病,而嫩叶含钙少则易感病。

防治措施在切花月季的生产过程中,对霜霉病控制应该采用“预防为主”的原则,因为植物一旦发病就会降低切花的品质,影响经济效益。

(1)栽培抗霜霉病的切花月季品种;

(2)采用透光性好的玻璃或无滴膜,冬天要保持玻璃或无滴膜清洁,以加强温室内的光照和加速升温;在保证温室内温度的前提下,提早揭去并延迟放下温室防寒物,使植株充分吸收阳光。夏天采取适当的遮荫措施,遮去30%——50%的光照,以降低温室的温度;

(3)冬天能通过加温,通峁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来降低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温度。浇水要在晴天的上午小水轻浇,禁止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地温下降。温度增大。根据霜霉病发生具有的降温、高温特点,采取通风换气、加温和科学灌溉等措施,控制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在85%,防止叶面结露;

(4)科学施肥,平衡植株的营养。施足有机肥,并在保证氮肥的基础上,增施磷、钾、钙肥,提高植株抵抗霜霉病的能力。

(5)合理修剪,保持植株旺盛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6)温室内不要栽种其他作物或其他月季品种以便有针对性地管理,预防霜霉病的交叉感染;

(7)喷施农药预防霜霉病发生。为了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要多准备几种农药交替使用。喷施农药时要添加表面活性剂,要特别注意应喷洒叶片的背面和地面;

(8)使用硫磺熏蒸器来预防霜霉病发生;

(9)晴天中午利用高温闷棚(35℃——40℃)来预防霜霉病发生;

(10)霜霉病一旦发生,要及时施用农药救治。应选用水剂等农药特长别是在切花生长后期,避孕叶片被农药残渍污染降低切花的品质。喷药时不要喷到花蕾上,如果发现叶面有药渍,采收时要喷水冲净;

(11)对发生过霜霉言不由衷的温室,要及时剪除病枝叶,清除地面上的病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病源,减少传播;对有裂痕但尚能产花的枝条,如果剪除会影响产量,可用25%瑞毒粥状液涂抹裂痕部杀菌。使用工具在结束一道工序后,用0.5%的高锰酸钾液进行消毒,以避免操作中传播病源。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