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云:“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的很多习俗含有保健效用,一直流传至今。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对人体健康也有益处。俗话说“人共菊花醉重阳”,欣赏菊花,不仅可使人的视觉、嗅觉得到美妙享受,而且还可治头痛、头晕、视觉模糊等病症。
两宋时期,民间重阳赏菊的风气极盛,无论皇族还是百姓,皆倾城出动,北宋东京菊花品类之繁,达七八十之多。酒家还会把菊花扎成门户,招徕客人。南宋一朝虽偏居临安,宫廷在赏菊上也全无颓唐气象,“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到了明清,菊花更是成为市井必备,被堆砌成山纷列于商铺酒肆门前,终究要去争奇斗艳了。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九月九为重阳,酒又为阳水,重阳的酒更是最好的阳水,能壮筋骨、补髓延年、益寿耐老。菊花酒因而被视作重阳必饮,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长命酒”。
用菊花酿酒,自汉魏起就有成法。以炼丹著称的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密封置室中,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是为民间最寻常普遍的做法。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记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酿酒)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的“空服九华”,就是以菊花瓣泛酒,直接就酒饮下,最便利也最天然。
古人在食用菊花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酒。晋代菊花酒制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明时,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构相诸药方佳”。
明代医药家李时珍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疗效。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常绿小乔木,分吴茱萸和食茱萸两种,都可入药,但以吴茱萸功效为佳。吴茱萸树高丈余,叶阔厚,春天开白花,秋天结紫黑色果实,气温强烈,可入药,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还可治霍乱,根可杀虫,佩茱萸可以防蚊虫叮咬。
佩茱萸的记载,最早见于《西京杂记》。配茱萸,即用紫色的布囊盛茱萸的茎、叶或籽,系在手臂上。《续齐谐记》中说,“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特意指出装茱萸的袋子要用红色。茱萸本身是红色,袋子也是红色,因为红色有辟邪的作用。到了唐代,佩茱萸囊的习俗被头插茱萸所取代,即将茱萸插在发髻上或戴在胳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