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冻害的发生危害及预防措施有哪些

2020-03-10 21:37

马铃薯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在我国众多地区均有种植。然而,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因遭受严重冻害而造成的减产损失,严重阻碍了马铃薯种植产业的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马铃薯冻害的发生、危害及预防措施,供大家参考。

1、马铃薯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马铃薯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反应不同。

1.1萌芽阶段

在温度不低于4℃时,已通过休眠的块茎就能萌发,但幼芽不能伸长;在5~7℃时,幼芽开始萌发伸长,但非常缓慢,如长期处于此温度下,幼芽就会形成极短的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小薯,或直接从块茎芽眼处长出仔薯(梦生薯);当温度上升到10~12℃时,幼芽生长健壮、迅速;在温度18℃左右时,最适于幼芽生长;超过36℃,幼芽不易萌发,且常常造成大量腐烂。

1.2茎叶生长

最适茎叶生长的温度为17~21℃。当温度低于7℃或高于42℃时,茎叶停止生长;当日平均气温为25~27℃时,茎叶生长将受到一定影响。

1.3块茎形成和发育

马铃薯在7~21℃都能形成块茎,而最适温度是17~19℃,超过21℃块茎形成受抑制;当温度低于-2℃或高于29℃时,块茎停止生长,并会引起匍匐茎长出地面转变成茎叶生长。低温可以提早块茎的形成,高温容易引起块茎发生二次生长,形成小薯。

1.4开花结实

开花最适温度为15~17℃,低于5℃或高于38℃不开花。花在-0.5℃时受冻害,在-1℃时致死。夜温在16℃以上开花良好,12℃以下形成花芽但不开花。

2、低温冻害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马铃薯块茎在田间和贮藏期都会遭受冷害和冻害[3]。受冻块茎解冻后,其组织逐渐由白色(或其本底色)变成桃红色,直至变为灰色、褐色或黑色。冻伤组织迅速变软、腐烂。当水分蒸发后,成为石灰状残渣。韧皮部比周围薄壁细胞对低温更敏感,受冷害的块茎横切面出现网状坏死,网状坏死可布满整个块茎,也可能只分布于受害一侧。随着冷害加重,维管束环周围出现黑褐色斑点。通常脐端附近更严重。

马铃薯在播种后、出苗前,一般受冷害的影响不大,块茎在气温回暖后会继续萌发,但表现为出苗延迟[4];出苗后,-0.8℃时幼苗受冷害,气温降到-2℃时幼苗受冻害,表现为叶片迅速萎蔫、塌陷,当气温变暖时,受害部位变成水浸状,死亡后变成褐色。在气温回升后会从茎的腋芽部分重新发出茎叶继续生长;-3℃时茎叶全部冻死,但只要种薯薯块未被冻死,气温回升后,块茎会由芽眼处重新萌芽。因此,低温冻害对马铃薯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一般不会造成绝收。此外,不同品种的抗寒性不同,对温度的反应也有差异,受冻害后恢复生长的程度也不同。

3、冻害的预防措施

3.1选用抗低温品种,合理调整播期

针对安徽省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在生产上选用抗低温品种,并进行多年播期试验以寻找合理的播期,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调整播期,尽量避免冻害的影响。

3.2采取预防措施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

3.2.1排水。做好田间排水渠道,保证沟沟畅通,以便及时排干田间渍水,降低地面水位,提高土壤通透性,减轻冻害和渍害对作物的双重影响。

3.2.2覆盖。可采取稻草、秸秆、地膜等进行覆盖提高地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搭小拱棚。但在气温回升后,要及时揭除覆盖物或小拱棚,以防止温度过高烧苗或引起病害的发生。

3.2.3培土。结合中耕除草,及时进行田间培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结合培土追施火土肥、草木灰等热性农家肥,提高防寒防冻能力。

3.2.4熏烟。如遇寒流,可于夜晚在田间走道上用秸秆、稻草、杂草、木屑等熏烟,设点60~75个/hm2。

4、冻害后的减灾措施

4.1冻害类型

4.1.1贮藏期冻害。因传统习惯及近年来的气候变暖,民众贮藏马铃薯的方法不合理,在低温突然来临且持续时间长的持续情况下,块茎在贮藏期间即受到冻害。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