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植物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山地疏、密林下和灌丛中,常攀于灌木或树干上,现代很多人发现它的功效而有引作家种。这种植物就叫巴戟天,也叫三蔓草或不调草,是过去在广东等地常见的药用植物,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于清明至谷雨间种植。选择2年~3年的粗壮藤茎,除去过嫩过老的部分,再剪成长约25cm的插穗。每枝插穗须有3节~4个节(两端并须有节)。扦插深度约15cm,每穴插2枝~3枝,插后覆以细土,踏实,浇水。此法5年~7年才可收获,所以多于巴戟两旁间种木薯、生姜等作物;采挖巴戟时,利用原苗的根头部(带有残根和部分藤茎)种植于整好的地上,压紧,浇水。此法4年~5年即可收获。
巴戟天种植效益及前景:
巴戟天原药及其系列产品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推崇,其市场前景看好。每亩地可栽巴戟天2000株左右。巴戟天亩产约300公斤,按市场价40元~6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可达1.2万元~1.8万元,扣除成本每亩可获利5000元~8000元。巴戟天具有广阔的种植前景。
对巴戟天近10余年来的产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2~3年内,巴戟天的全国社会需求量估计在2800t以上,年生产量为2800~3000t,供需已基本平衡。巴戟天的主产区广东省,特别是肇庆地区的高要、德庆两地产量最多。80年代以前,巴戟天的人工栽培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药由封闭式独家经营逐步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经营后,巴戟天人工栽培才在广东、福建、广西以及海南等地以较快速度发展起来。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因产量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一直走低,种植面积锐减。1992年时种植面积一度仅有2556公顷。1996年后才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目前留存的种植面积已达7400公顷,总产量2900-3000t,供需已基本达平衡。广东为主要产地,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90%,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5%强。表面上看,近几年巴戟天的供求处于稳定平衡状态。但作为主产区的关东肇庆,近年来由于种植、采挖巴戟天导致水土流失,当地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已限制药农在坡地上种植。目前,坡地上种植的已只挖不种了。估计5~6年后,这一地区巴戟天的产量会有所减少,如无新的发展地区补上,全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