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又名山枝子,黄栀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以果实和根系入药。栀子性寒、味苦,果实还可作中药材,有清热利湿、凉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火牙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肝炎、尿血和跌打损伤等症。其叶在饮料、果酒生产工艺中是极佳的天然绿色染料。其花可食用,栀子还是优良的化工原料。因此,栀子用量大、销路好、经济价值极高。
生活习性
栀子原产我国南方,早在汉唐时期就已广为栽培,现在我国南方广大山区、丘陵都可栽培。栀子喜温暖,湿润,好阳光,不耐严寒,但又要避强光直射。能耐旱,幼苗耐荫蔽,成林喜阳光。栀子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宜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或中性砂质壤土,但在盐碱地种植不易成活。在东北、华北、西北只能作温室盆栽。
繁殖方法
栀子繁殖有种子繁殖和扦插、压条、分株几种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取其种子泡入30℃~45℃温水中,约24小时,搓洗去浮种或杂质,稍晾后砂藏催芽。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秋分时节,按1.3~1.5米畦面,行距20厘米,开宽15厘米、深3厘米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撒播沟内,然后覆土、盖草、淋水,每亩用种2.5~3公斤。
2.扦插繁殖:北方10~11月,南方4~7月均可扦插,但夏秋之间扦插成活率较高。取三年生健壮枝条,剪除叶片,截成20~25厘米枝条,在维生素B12液中蘸一下,插入砂中,在相对湿度80%、温度20℃~24℃条件下约15天即可生根。按行距15厘米、株距10厘米入土深度为插穗2/3,直插或斜插在苗床内,插后压土、浇水。培育一年后即可定植。
3.压条与分株繁殖:春季可用压条法繁殖,4月份从三年生母株上选取健壮枝条,长25~30厘米进行压条,一般20~30天即可生根,在6月可与母体分离移栽。分株繁殖在全年均能进行,在扼子根部挖取蘖苗多的植株进行分株定植。
整地
在选好的向阳山坡或土地上进行全垦。育苗时,要选耕层深厚、土质肥沃的地块。移栽时可利用山坡、土坝、田边、地角栽种。在丘陵地区种植时,为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以修建梯田为好,按行距1.3米左右,株距1.3米开穴,穴宽0.45米,深0.35米,适当施入有机肥。
田间管理
1.施肥:栀子喜肥,每年春、冬季各追肥一次,以施农家肥为主。增施磷肥、氮肥或饼肥可显著提高产量,花期与果期追施钾肥。开花前追施氮、磷、钾全肥。施肥在坡地围绕植株上侧开15厘米深的马蹄沟;平地开环形沟,所开的沟距植株15~30厘米。
2.修枝:每年5~7月各修剪一次,剪去顶梢,促使分枝,以形成完整树冠,并剪去病枝、过密枝,增加光照和通风,减少病虫害,加快花果成熟,提高药材质量与产量。
3.排灌:雨季应及时排涝,防叶变黄,引起脱叶脱蕾。干旱影响植株生长发育,果实瘦小。应及时浇水。
4.深翻:每年冬季,沿树根周围深翻,可夺取高产,免除病虫害,防根部老化。
病虫害防治
1.虫害
(1)红蜡介壳虫:栀子在湿度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遭红腊介壳虫危害,尤其在5~6月孵化期间危害嫩芽幼茎,应及时用小刷清除或用100~150倍6号汽油乳剂喷洒或剪除病枝,也可用25%敌敌畏250~300倍液防治。
(2)大透翅天娥:3月份开始活动,7~8月危害严重,被危害的叶片出现许多圆形孔洞,可人工捕捉或剪下虫口过多的枝条烧毁。严重时用25%敌敌畏250~300倍液或40%乐果1000~1500倍液防治。
(3)蚜虫:5~6月间危害嫩芽,可用乐果40%乳油2000倍液防治。
2.病害:
(1)斑枯病:危害叶片,产生黄褐色病斑,使叶片黑枯致死。防治办法可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一次,连续三至四次。
(2)煤烟病:发生在枝条与叶片,发现后可用清水擦洗,或喷0.3石硫合剂,1000~1200倍多菌灵防治。
(3)脱落病:及时排水,增施肥料,剪修枝条。
(4)腐烂病:常在下部主干上发生,出现茎杆膨大、开裂,发现后立即刮除或涂波美度5~10度石硫合剂,数次方能奏效。
收获加工
栀子种植四年后开始大量结果,霜降与冬至期间果皮呈红黄色时选择晴好天气采收,在这段时间采收的栀子加工出的产品不但折干率高,而且质量优。
摘取的果实除去果柄等杂质,入甑中微熏或沸水煮3~5分钟(可加明矾),蒸或煮到七八成熟,取出后晒干。果实不宜干燥,故应经常翻动,以免发霉变质。若遇阴雨天气,要烘干,防止霉烂,变色,降低使用价值和销售价格。也可在57℃左右的温室里炕两天,取出发汗七天,接着再于47℃温室中复炕一天,取出摊开放凉,即可装袋。栀子根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每年可亩产成熟果实150~250公斤,效益在900元~1600元之间,因此,适度发展栀子产业,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