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开花期和灌浆期的肥水管理。小麦抽穗后,亩穗数已成定局,但是穗粒数和粒重还有较大变化,因为籽粒数中积累的淀粉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开花以后的光合作用,所以这一阶段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管理方向是保根、保叶、延长叶片光合高值持续期,延缓衰老、提高粒重。
首先,要浇好开花水或灌浆水。小麦开花至成熟期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量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粒重,抽穗,开花期干旱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在浇过拔节水的基础上,根据麦田墒情在开花至灌浆期浇一次水,即可满足小麦后期生长的要求。但成熟前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粒重,所以小麦成熟前10天要停止浇水。
其次,要喷施叶面肥,叶面肥不仅可以弥补根系吸收作用的不足,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而且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危害,增强叶片功能,延缓衰老,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可在挑旗孕穗期至灌浆初期进行叶面喷肥。叶面追肥最好在晴天下午四点以后进行,间隔7-10天再喷一次、喷后24小时,如果遇到降雨应补喷一次。为了简化操作,可与其他田间操作措施结合进行,如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配成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可以同时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等
一喷三防效果。综合防治病虫害干旱有利于麦蜘蛛,麦蚜等发生,冬前麦蚜,麦蜘蛛在鲁北,鲁南等地发生较重,局部已造成危害。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地下害虫、南部地区稻茬麦田灰飞虱等越冬基数也偏高。小麦拔节以后,随着温度提高,各种病虫害逐步进入高发期,要注意搞好预测预报,适时防治。
防治的重点是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纹枯病、白粉病、全蚀病、根腐病、叶锈病、兼治灰飞虱等多种病虫,警惕小麦条锈病流行。防治麦蜘蛛,可用0.9%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小麦吸浆虫,可以4月上中旬亩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1.5公斤或者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毫升对细砂或细沙土30-40公斤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每亩40-50毫升喷麦茎部。防治麦蚜,可用10%吡虫啉乳油每亩10-15克喷雾,兼治灰飞虱。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亩用5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兼治一代棉铃虫。
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150-200毫升对水75-100公斤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防治白粉病、锈病,可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50-75毫升喷雾。防治赤霉素、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喷雾,以上病虫混合发生可采用对路药剂一次混合施药防治。对杂草较多地块,应采用人工方法拔除,千万不能采用除草剂防除,因为小麦拔节后使用除草剂一方面除草效果差,另一方面易对小麦造成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