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节水主要模式及关键技术

2017-12-15 09:16

邢台市是小麦主产区,同时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全市近年来小麦播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其中小麦生育期内,可满足浇3水以上的面积350万亩左右,其余150-200万亩为限水条件麦田。为保持小麦产量的稳定提高,把推广节水技术作为小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经过多年努力,小麦节水技术推广已取得了很大成效。

根据多年小麦生产实践和生态、生产条件,在总结成熟的小麦节水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农大“小麦节水高产”理论技术和省农科院省水型小麦栽培理论和技术,组装了一套小麦节水增效配套技术。

一、小麦节水关键技术

1、选用节水抗旱型品种。选用抗旱型品种是生物节水的主要途径。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多数是高水肥高产品种,产量潜力大,耗水量也多,近几年小麦生产实践证明,石家庄8号是我省主推品种中节水高效的品种,具有分蘖力强,成穗高,水分利用率高,产量稳定的特点,是不可多得的节水型品种,邢台市多年示范推广结果表明,正常年份,春季浇2水可稳获400公斤以上产量,较其它品种可少浇1-2水。适宜在中水肥地力的地区大面积推广,同时还应加大培育筛选新的节水型品种。

2、平衡施肥,培肥地力。地力是小麦产量的基础。实践证明,培肥地力,平衡施肥是小麦节水的重要配套措施,尤其是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能够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进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根据近几年推广小麦节水的实践,一般地力条件下,每年夏秋两季秸秆还田的秸秆量,大约在800-900公斤,大部分农田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均在100ppm以上,因此,平衡施肥重点应抓好氮磷配合,适量施钾。全生育期施肥氮磷比1:0.6较为合理。织梦CMS

3、适时晚播,增加播量。小麦适时晚播,缩短了冬前阶段小麦生长时间,能有效减少植株蒸腾和地面蒸发对土壤水分的消耗,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近几年来,邢台市针对黑龙港麦区水资源缺乏,地力较差的情况,提出适时晚播的节水栽培技术思路,并加大推广力度,已被农户广泛接受,目前这一地区的播种期一般在10月8日-10月20日之间,10月10日以后播种的约占70%左右,为保证足够的穗数,要求播种量增加到13-18公斤,实施结果表明,在播前浇足底墒水的条件下,正常年份,不需浇冻水,春季第一水仍能推迟到拔节期浇,全生育期可减少1-2水,能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4、浇好春季关键水。根据多年的实践,春季浇水应掌握的原则是:在能保证足够的穗数情况下,尽可能将第一水推迟到拔节期,高产麦田,应保证拔节、孕穗、灌浆三次关键水。限水条件下保证浇好拔节、开花两水可获得最佳浇水效益。

二、小麦节水技术推广中值得商榷的几个技术问题

1、目前我国以农户小规模经营,千家万户。小麦节水栽培关键是解决群众的小麦生产节水理念问题,单纯推广某一需要特定条件的技术模式,在生产中难以行得通。

2、关于小麦冻水问题。小麦浇不浇冻水,是小麦栽培学术界长期争论未果的问题,科研单位多数实验证明,冻水是稳产水,对增产基本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从节水栽培的角度讲,不应浇。但是在生产实践中看,我省在多数年份需要浇冻水,其主要依据是:织梦CMS

(1)实际生产中,小麦播种期差别较大,土壤保水能力与试验田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小麦播种时墒情差别较大,从我省情况看,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降水次数较多,10年中约有5、6年属于趁墒、抢墒播种,需造墒播种的年份约占30-40%,土壤储水量不能满足冬前及越冬返青期间的水分需求,尤其是沙土地和重壤土,不浇冬水条件下,难以保证麦苗安全越冬。

(2)我省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十年九旱,降雨量较少,且近年来冬前气温偏高,田间蒸发量大,多数年份冬前失墒严重。

(3)玉米秸秆还田――旋耕的耕作模式基本普及,秸秆还田量大,耕翻浅,整地质量差,导致土壤表层失墒快难以保证麦苗安全越冬。

(4)春季第一水推迟到拔节期,对小麦增产作用较大,适时浇冻水,有利于为小麦春季科学实施肥水管理创造条件。

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理由,我省小麦在冻水管理生产上应掌握一个原则是,凡抢墒播种至冬前有效降雨量较少的年份,虽浇过底墒水,但冬前属高温严重干旱年份,秸秆还田播后未降透雨的;重壤整地质量较差的麦田均应适时浇冻水。具体在生产上进行指导,应因地制宜进行决策。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