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防控花生白绢病

2021-09-24 05:38

花生白绢病,又称菌核性茎基腐病,俗称白脚病,是由齐整小核菌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是花生常见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部分田块连年重茬种植,更加重了病害的发生。花生根、荚果及茎基部受害后,初呈褐色软腐状,地上部根茎处有白色绢状菌丝(故称白绢病),常常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其附近的土壤表面先形成白色绢丝,病部渐变为暗褐色而有光泽。植株茎基部被病斑环割而死亡。在高湿条件下,染病植株的地上部可被白色菌丝束所覆盖,然后扩展到附近的土面而传染到其他的植株上。在极潮湿的环境下,菌丝簇不明显,而受害的茎基部被具淡褐色乃至红色软木状隆起的长梭形病斑所覆盖。在干旱条件下,茎上病痕发生于地表面下,呈褐色梭形,长约0.5厘米。并有油菜籽状菌核,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花生荚果腐烂。

一、发病特点及发病规律:

花生白绢病在田间一般于6月下旬始见病株,7月上旬病害扩展较为缓慢,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茎基部,7月下旬后,随花生植株封垄、高温高湿雨季到来,病害迅速发展,发病部位扩展到茎秆中下部,白色菌丝覆盖其上并延至地表,8月中下旬发病高峰后,茎秆纤维拔起易断,落叶枯萎或死亡。病害严重发生地块,花生减产20%以上。

连作花生田病重,轮作田病轻,前茬是水稻或其他禾本科作物的发病轻,前茬是烟草、马铃薯、甘蔗、甘薯等感病作物的发病重。

春播花生重,夏播较轻,沙质土壤、连续重茬、种植密度过大、阴雨天发病较重。

二、防治方法:

1、应采取以轮作为基础,以清洁田园、深翻晒土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2、与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采用起垄种植方式,改善土壤通透条件,合理化控,防止花生倒伏。

3、春花生适当晚播,苗期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

4、在花生结荚初期喷施噻呋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菌核净600倍液进行防治,每株喷淋兑好的药液100-200ml。也可在发病期用三唑酮、根腐灵、硫菌灵等药剂交替灌根2-3次,隔7-15天一次,防治效果明显。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