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技术

2021-11-04 12:24

黄瓜霜霉病菌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在各茬黄瓜上侵染并危害,病害可终年发生。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温、湿度特别是湿度的关系最为密切。温度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发病,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3%~100%,一般在气温达15~16℃时,田间开始发病,20~24℃时适于流行,高于30℃或低于15℃时病害受到抑制。在气温为15~24℃,田间相对湿度83%以上的多雨、多雾、多露和昼夜温差大、阴雨天和晴天交替的天气条件下,病害蔓延迅速。

防治黄瓜霜霉病应采用推广抗病品种为主,同时改进栽培管理,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由于黄瓜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因此,利用抗病品种能有效地减轻危害。目前较抗病的品种有:上海扬泾、扬行、津杂1、2、3号,津早3号,津研2、4、6、7号等。保护地宜选用津研6号,津杂3、4号,长春密刺等品种。

2.改进栽培管理:露地栽培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离棚室远的地块栽种。适当早播、早定植,可避免流行发生期。采用营养钵育苗,培育壮苗,使幼苗生长健壮,可提高抗病性。定植时要严格剔除病株。大田要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定植后,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结瓜期可适当追施氮肥,增加浇水量,浇水宜在晴天上午进行,严禁大水漫灌,以土壤保持湿润状态为宜。雨季注意及时排水。保护地栽培的,白天可将棚温提高到28~30℃之间,但最高不超过33℃,夜间加强通风,将温度降至10~15℃。当半旬最低气温平均气温达到11℃时,可整夜通风。浇水后应保持棚温,促进水分蒸发,然后适当通风降湿,使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之间,早晨叶面无结露现象。保护地发病初期可用“高温闷棚”法抑制病菌活动,选择晴天闷棚,在闷棚前一天浇水,中午高温时将大棚密闭,使瓜秧顶端部位的棚温达到44~46℃,保持2小时,处理后缓慢降温,并及时追肥、浇水。处理时要严格控制温度,如超过48℃,则植株易灼伤,低于43℃,其抑菌效果又不明显。可根据情况多次处理,每次处理相隔7~10天。保护地还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膜下灌水,能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棚内湿度,减轻病害。

3.药剂防治:苗期发病可先喷药1次,然后带药移栽。露地黄瓜定植后,当平均气温上升到15℃,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早晚出现大量结露,植株又进入开花期或田间出现病株时应及时喷药,尤其是雨后,要进行预防性喷药。可喷25%甲霜灵或75%百菌清的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90%乙磷铝可溶性粉剂600倍液等,其中以甲霜磷锰锌和甲霜铜防治效果好,且应用广泛。根据病情和天气情况可隔7~10天喷一次。同一药剂长期使用会产生抗药性,因此应轮换用药。喷药要均匀、周到,尤其是叶片背面一定要喷到。夏播黄瓜的种子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浸种30分钟可防治苗期病害。棚室黄瓜可用烟剂或粉尘剂防治。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约200~250克,于傍晚闭棚后分放4~5处,用暗火点燃发烟,熏一夜,第二天早晨通风,隔7~8天可再熏一次。此法既省工又简便易行。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10%多百粉尘剂每亩1千克,在晨露未干时或傍晚收工前进行喷粉,隔10天一次,喷3~5次。此外,棚室内也可采用喷雾防治。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